历史文化
杨柳青石家在京津地区是一大户,从清朝中叶到民初,其财势号称津西首富,列为天津八大家之一。从石万程开始发家到石元士一代为石家鼎盛时期,在津西地区影响很大。煊赫一时的石家大院,便是石氏家族从发家到衰落的最好见证,现在人们仍能在那里感受到当年石氏家族兴衰荣辱的残梦。
一、营船兼粮商 发迹成小康
石家来杨柳青落户之前的先人叫石蓬,系山东莱州大瓮口石家岭村人。自有大船一只(大帮摇),全家在船上生活,在家乡附近经营运输,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营船运来天津一带。由于营运业务繁多,运载便利,日久天长,到石衷一(字秉信)这一辈就在杨柳青落户了。后积累有所增加,就换了对槽一只,往北京、天津各地运输土产杂货、粮食等。以后又受清政府雇佣,押漕粮,于江苏徐州、河南龙王庙等码头,把所征小麦运往通州。传至石万程(名起鲲)这一代,仍以船运为主,除每年4次漕粮运输外,自己也采购一些杂粮,到沿途缺粮地区销售。其子石献廷(字豫修),也随船往返于津京一带。到清乾隆五十年(1785),石衷一因年老与孙子石献廷二人下船,在杨柳青开设万兴粮行。因自有船只之便,加之沿途各地收成丰欠,信息灵通,且多从漕船收购廉价官粮,经营积累日渐丰厚,粮食库存储量常达数万石之多。每遇附近地区灾荒之年,利润倍增,这时的石万程已成小康了。
清嘉庆六年(1801),直隶大水,东淀中永定河漫溢。大城、文安、霸县、静海、天津均受到自然灾害侵袭,农田收获骤减,天津城墙三面都遭水坍塌。不少群众生活困苦,无家可归,而粮价暴涨。石万程往来营运,获利数倍,遂给发家奠定了基础。
二、旗奶奶进家 锦上添花
清嘉庆三年(1798),北京附近洪水成灾,清政府为了解决畿内粮荒,决定赶运江淮、河南等地粮食。农历十月初,石万程加运一船小麦,刚到通州就赶上北风大起,河水结冰,船不能运行,随船工人暂时解散回家,只石万程和继妻高氏及一老船工在船上厮守过年。
转年农历正月十八日傍晚,一名少女手拿包袱在河岸上徘徊抽泣。石万程与高氏知少女有难处,就叫老船工把她叫来询问。少女说是随家人往天津探亲,车过齐化门时家人被冲散,自己来到这里。高氏把她领进船舱,供她饮食,并在船上过夜,等候她的“家人”来寻找,可是始终没有信息。没有办法,就把这女子随船带到了杨柳青。这少女很聪明勤快,又善于揣摩人心,伺候得石万程夫妇很高兴,从而也就待她和自家人一样。石家从石万程之子石献廷这一辈往上几世单传,人丁不旺。为了多子多孙,石万程为儿子石献廷娶了一妻两妾。不久,石献廷原配夫人病死,他就又续了一房,先后共有四房女人,后来又把带来的少女收进房里同居,该女子这时才说明身世。原来她是姐妹二人,幼年卖给了乾隆皇帝的宠臣和坤府里做婢女。姐姐被指定在和砷儿媳和孝公主处掌管丰绅殷德驸马的服饰衣履等生活用品,自己在和珅妾房中做杂役。嘉庆四年(1799) 农历正月初十,突接圣旨捕和珅进刑部衙门牢狱,除驸马的宅院进出没有阻挡外,其余各处宅院全被查封检抄。仆妇家奴也都传呼登册锁拿在一起,寄顿院内,听候发落。少女很幸运,因为在抄家之前被派往和孝公主府,给公主送金翠头面及合浦珠串等物。当时因为乾隆太皇病重,公主进宫请安,未得传见,她就把首饰珠串暂存姐姐房中,每天到府等机会呈交回话。正巧又赶上太皇宴驾,公主需在宫中陪灵尽礼,只好天天打听,去府中静等。不料初十日相府查封,姐姐把她藏在自己的屋里。到十八日和珅赐死,姐姐一看没有指望了,就劝她和一个门仆去天津投亲,给她雇了一辆轿车,门仆在后面尾随。但在过齐化门时,门仆被五城兵马司认出扣留,只允车子将其一人拉到通州河坝。下车后举目无亲,无处投奔,所以才随船到了石府,并将送公主的节礼等物随身带来。
因为她是不缠足的旗装打扮,所以石家上下全称呼她“旗奶奶”。由于她曾在和珅府当过使女,见过世面,很懂礼貌,在石家帮助高夫人治理家政,上下和睦,日子也大加兴旺。特别是该女人来石家后的第三年即嘉庆六年(1801)大水,石家粮食营运,得了几倍的利润。据迷信的说法,都认为是这位旗奶奶给带来的福份。20年后该女人因生病死去。只因为她没坐过花轿,不是明媒正娶,又没有生儿养女,所以也就不能葬于祖坟。为此,就在杨柳青镇西头大头鬼道买了一块地把她安葬了。后来石献廷病危时,把4个儿子叫到跟前说:“旗奶奶自入我家,托她的福份,内外和谐,家业兴旺,虽然名份攸关,不能葬于祖茔之侧,但愿后辈儿孙莫忘此情。”所以石氏各门以后每年清明都先到旗奶奶坟地祭祀,然后才往祖茔。
三、高氏填房 官星发光
石万程在其原配夫人吴氏于知命之年病故后,续娶本镇望族高居宝第十五世孙女(进士高衍龄之女,道光甲辰举人高善观之姑母)。高氏嫁到石家以后,对石家的船户兼粮商的粗俗状态很不满意。为改变石氏门庭,便极力着手按照她的意志,通过娘家亲戚的往来酬酢,对石万程施加影响。加之又有旗奶奶给石献廷收房作妾之由,对长幼尊卑的礼法和封建仕途有了进一步的渗透。同时在社会上石家也因有财无势,常受地方豪恶的欺压。特别是地保王三鬼,三天两头以旗奶奶来历不明为借口进行敲诈,这样便促使石家萌生了急切步入仕途之念。
清嘉庆十二年(1807)丁卯年科,石献廷的次子石宝庆在保定考中了省试第一名,家里立刻挂起了一块“武魁匾”。次年(1808)戊辰科,石献廷长子石宝善也中了武举,又悬起了“兄弟联登”的大匾。第三年(1809)己巳科北京会试,石宝庆又以直隶会元应考,中了武进士,兵部衙门立刻以守备衔分配贵州普安营任职。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也有不稳消息,像石宝庆这样的家庭财势,当然不会跑到那里去玩命,就告病在家,安享清福了。从此石家由一个船户、粮商开始步入仕途,取得了一些功名,使石家在社会地位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财势如沙丘 越聚底越厚
1、早期的住宅建设
石氏自清乾隆五十年(1785),正式在杨柳青落户定居,并开设万兴粮行,经过了二十年的锐意经营,财资雄厚,而生齿日繁。清嘉庆十年(1805)左右,石献廷已有了四个儿子、十多个孙子了。长子石宝善、次子石宝庆均将而立之年,不得不考虑这些后辈的住处问题。因此,在前大街购买了大片旧房基地,盖起了八个相连的大四合院。四年后(1809),石宝庆、石宝善先后考中了武举人、武进士,官绅的酬酢也多了起来,石宝庆就从原住宅迁出,另在老住宅西北部盖起与原住宅相仿的六个大四合院。
2、早期的土地兼并和其他
清嘉庆六年(1801),大水灾过后,治河官员采取了束水入海的办法,首先将中亭堤延伸到杨柳青以东的铁锅淀,这段河堤在子牙河北岸,是在清康熙年间的格淀堤基础上加高加厚的。河水猛涨的时候,中亭堤挡住了河水流入淀内,真正的做到了河归河、淀归淀。后来淀中水逐渐干涸了,便形成了很多无主的退水地,于是官府就把这些退水地经过丈量卖了出去,从中自得了一大笔收入。当时石家经营粮行,若干年积累了大量资金,就用这些钱买了良田千顷,像东淀水库的“石家洼”就是当年购进的一部分。从此,连本地和外地,东西南北各处的土地积累,还有多处富户之女嫁给石家人为媳的陪嫁地,因而在清道光年间就有了“石万顷”的称号,石家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地主。这个时期的石家不仅有了大量土地,同时还在固安、大城、武清、文安、霸县、永清、静海、天津等地开设典当业。据当时统计,石氏家族有典当十八处,住房大小五百余间,土地千余顷,还有万兴粮行、营运大船等,库存现金约值三百余万两。(未完待续)
作者:宫桂桐 韩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