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承袭传统,惟匠心以致远(三)
2025年08月22日 作者:信息科

        韩秀英,1938年生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杨柳青年画画师,杨柳青木版彩绘年画传承人之一,擅长画“武画”,用色大胆,画风雄岸。1950年开始跟随父亲韩春荣、义父霍玉堂等著名艺人学习年画,师从张兴泽、潘忠义。1958年,随父亲进入杨柳青画社,为杨柳青年画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杨柳青年画画师。

传承不易,任重道远

        杨柳青年画起源于明朝,历经兴衰,传承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的历史进程能够充分反映出我国一段历史的起伏,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从父亲那一辈的手中接过传承年画传统技艺的担子,几十年兢兢业业,全心全意地为年画的传承与发展无私奉献,不能让这一中华瑰宝在我们这一辈手中失传。

        1950年,我12岁的时候开始接触年画。在杨柳青镇跟着父亲韩春荣,还有霍玉堂等老师傅以及专门从山东请来的张兴泽师傅学习画年画。那会儿还是挺辛苦的,我们一个人一天要画20张大贡尖,从凌晨4点起来画到晚上11点。那时候还穷,干了有一年多的时间,连张师傅的饭都管不起了,只好又送张师傅回了山东,年画也停止了生产,我则回家做了一段时间的拾煤渣、拾菜帮子等临时工来谋生。

        1949年以后,国家重视抢救保护民俗文化。就在杨柳青年画濒危之际,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员对杨柳青年画进行了专门调查,并在回北京之后不久,经过申请给寄来了500元钱,支持杨柳青年画的发展。转年,我父亲韩春荣和霍玉堂、张兴泽、王顺安等六位老艺人,再加上我,还有和我一同学艺的霍玉堂的女儿霍秀英,组成了“杨柳青年画生产互助组”,恢复了年画生产。受到国家的关注以后,互助组影响逐渐扩大,吸引了不少外国人来杨柳青参观,还用年画换取了不少外汇。1956年,在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了“杨柳青和平画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天津荣宝斋、德裕公画庄归并,成立“天津杨柳青画店”。1960年,刚进正月,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亲自来到画乡杨柳青视察杨柳青画店。当时我就在彩绘车间,可惜头也不敢抬,只敢闷头作画,只是在周总理离开的时候看到了一个背影,但这对于我们也是莫大的鼓舞。

        1960年,杨柳青画店快速扩张,招了80名学员,这时候我就开始带学员了。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画了这么多年画,很多经验窍门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除了制笔、制色等沿袭老师傅的技巧,另外还有画的时候必须得稳、准、快,画的时候,可以根据题材在人物服装上灵活配色,不要墨守成规,画师一定要多看多学,心中有墨,才能更好地理解原画,更好地去灵活调配等。无论是在职的时候还是退休后,前前后后我带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员,都数不清了,我把这些经验窍门也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他们,希望他们能好好地继承并发展。

        我从12岁开始学习画年画,到今年已经80多岁了,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我偶尔还会画一两张年画,有画社或其他地方需要我,无论是指导还是作画,我都特别愿意去,真是把一辈子都献给了杨柳青年画。记得我怀孕的时候,预产期前一天都还踩在凳子上忙着画大门神呢,转天早起上班感觉肚子不好受,才想起来是预产期到了,那真是兢兢业业,为做好每一件事而努力。

        杨柳青年画传到如今不容易,几百年间在繁盛与濒危之间反复挣扎,总算是保留下了部分宝贵的作品和大部分的传统技艺,如今传到了年轻一辈的手中,希望他们能多跟老一辈交流,多学习,多钻研。要知道画是死的,人是活的,新时代的人就得结合新审美、新观念去研究怎么为传统年画注入新鲜气息,怎么画得更好、更美、更精彩,不要惧怕失败,好的配色、新的特色都是在无数次的创作中摸索出来的,希望年轻孩子们好好学,将杨柳青年画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彩绘


作者:韩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