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王进,1969年出生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系著名民间美术学者、年画收藏与史论研究专家王树村先生嫡孙,中国传统年画专业委员会委员。2016年受聘于文化部(现文化与旅游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保护中心王树村传统年画研究所,担任所长、研究员。2020年受聘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桃花坞年画研究所,担任研究员。近年来,继承王树村先生遗志,整理、研究家传年画藏品工作,同天津美术学院王树村民间美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同策划、组织多次古版年画展览和学术研讨。
“爷爷没有做过的,我来做”
我的爷爷王树村,作为中国美术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研究,对中国民间年画进行了挖掘和整理,凭借一己之力,收藏了17000余件年画粉本和画版。在中国民间美术中遨游70余年,他始终坚持保护和发展中国民间艺术事业,通过史料研究发现各个地区年画的起源、演变和流传,同时探索年画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在中国民间美术中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了70余年。在他的主持下,相继出版了《杨柳青年画资料集》《中国美术全集·石刻线画、民间年画》《戏出年画》等重要著作,这些著作分别荣获了德国莱比锡书展银奖、国家出版金质奖、中国艺术研究二等奖,自此开启了中国民间美术历史的研究。2009年10月31日,爷爷在北京逝世。留下了大量史料书籍、藏品和研究文献,对我来说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决心继承他的遗志,继续他的事业,将未竟的伟大事业完成。
我是土生土长的杨柳青人,受家庭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绘画,对年画感兴趣,随父母学习杨柳青年画彩绘制作技艺,青年时期曾学习过装裱技艺。2005年我曾任教于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教授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历史及彩绘技艺。我回忆爷爷在世的时候,总有着忙不完的工作,我会做些协助工作,并帮助他整理文稿和年画资料。在他需要出书的时候,我会帮助他整理出所需要的全部资料,例如为他出书需要准备的北京纸马藏品,出版了专著《迎春福祉》。最终,我能走上研究年画历史这条路,也是和家庭的熏陶还有爷爷的影响分不开的。
爷爷做过的整理和研究都是从史学、传统美术史这几个角度来剖析。想要完全了解一幅画背后的历史故事和背景,就要从海量的资料和书籍里面去寻找,一幅画的名称、缘由和创作背景等,都要从有关文献书籍中去查找由来,理解名称的含义。爷爷已经完成的工作成果有很多,我的工作就是将他已经完成的研究成果进行重新整理后,放到新视角和新环境去分析,从而赋予时代的意义。
如今,爷爷去世已有10多年。这些年来,我在爷爷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收集了大量的新素材,融合创新,查缺补漏,完善了现有的资料。爷爷生前的工作,大部分都是潜心研究和撰写关于年画的史料,却很少将自己收藏的年画和一些资料对外公开展示。于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和认识中国的年画,我开始注重将一些珍贵年画带出去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年画经典,同时也能让后人看到爷爷的工作成果,将这些年画背后的故事和内涵普及宣传,让大家欣赏传统年画的同时,以便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
爷爷研究杨柳青年画的那些年,还没有“传承人”和“非遗”这些词,直到近年,才开始有了逐渐兴起的非遗热,同时也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因此,我们后辈就要在前辈的基础上做好薪火相传,保护传承各个地区传统艺术文化,包括爷爷没有去过的地方,我也要亲自去挖掘去查看。
我们曾一直以为西北地区没有年画,但在爷爷的资料里看到了他关于西北地区存有年画的一个信息,但是数量少,且不知道保存在哪。于是在2021年6月份,我们带着一个希望的心愿踏上了去西北的路,去寻找遗留的“宝藏”。最终,我们了解到有些地区仍然保留着年画。在甘肃天水,我看到了他们从清代保留下来的珍贵年画资料,这一发现让我们喜出望外,随即进行了调查走访,并深入了解这些遗留年画背后的相关故事。我们研究天水年画与其他地区年画的异同,然后再调查这些年画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当时年画制作的社会环境和作者个人的情况等等,为了收集信息,我们找到当地的老人和收藏者进行采访询问,根据他们提供的口头资料,再和书籍史料进行对比和推敲,从而判断出相对准确的关于天水年画的历史。另外一处在甘肃定西,当地的人们都知道本地有年画,但却没有人见过。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地见到了这些罕见年画,并做了收集和资料整理,这也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后来这些年画还被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