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王进:承祖辈精神,续写年画历史(三)
2025年08月15日 作者:信息科

        王进,1969年出生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系著名民间美术学者、年画收藏与史论研究专家王树村先生嫡孙,中国传统年画专业委员会委员。2016年受聘于文化部(现文化与旅游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保护中心王树村传统年画研究所,担任所长、研究员。2020年受聘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桃花坞年画研究所,担任研究员。近年来,继承王树村先生遗志,整理、研究家传年画藏品工作,同天津美术学院王树村民间美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同策划、组织多次古版年画展览和学术研讨。

认识年画,传承年画

        我认为年画具有宣传的作用,这从不同时期产生的影响可以证明。它不仅是过春节百姓们用来烘托年味、寓意新年吉祥喜庆的艺术品,还是记录历史、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通俗画卷,通过年画作品来表达他们心中的理想和愿望。

        清末,年画达到鼎盛时期,产生了许多新的年画。当新的政治形态和政权出现,他们便会通过年画将现在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现出来,再将年画带到基层和边远的农村去,通过年画的内容,让基层百姓了解到现在的中央政治形态是怎么样的,双向作用间,百姓们也可以从年画中了解国家大事。尤其是光绪年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涌现出来了大量新思想、新进步、新科学,那如何宣传这些新事物,并让普通百姓理解接受,这是一个问题。书籍和报刊是有限的,有些地区能够看到报纸和书籍,有的地方却不能,有些人识字,但大多数人却不识字。所以,年画便可以规避这些问题,进行宣传。因为年画这个载体具有较强的接受度,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很容易就可以通过年画上的图画来理解。

        说起年画的宣传效果,我认为其中发展最好、最典型的还是杨柳青年画。杨柳青年画与其他地区年画不同,是印绘结合的产品,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构成与一般绘画和其他年画不同的艺术特色——笔法细腻、人物秀丽、色彩明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祥和。杨柳青年画呈现出的内容和类型主要取决于杨柳青这个地方的文化和地貌。京津地区文化品类众多,文化繁荣且海纳百川,天津作为一个商埠城市,遇见的新事物较多,且对于新兴文化的接受程度较高,这些当中还包含了许多超现实的内容。从年画工艺上来说,杨柳青年画一直延续着传统北派工笔画的技法,彩绘技法上在清代吸收了油画技法,表现人物及物体的明暗关系及彩绘技法。而有些地方的年画已经失去了传统技法。杨柳青年画传统技艺的传承时间最长,保护效果最好。杨柳青年画产生的许多新年画被其他地方接纳并复刻,而后又传到另一个地方,被当地人接受后,再次仿制,往外销售。经历了一环又一环、一层又一层地传递后,杨柳青年画的推广面越来越广,从而被全国各地知晓。

        杨柳青年画有着数百年历史,真正达到高峰是在清康熙以后,战争结束了,社会稳定,文人画开始兴起,出现许多关于书生、先贤故事的年画,那时候的年画画得十分精美,且主要面向的售卖群体不是普通老百姓。到了清光绪年间,民间需求量大,年画作坊越来越多,销售量增大,因此便有了许多适用于普通农民的粗活年画。

        明代时期的年画主要是以神佛和小型历史故事为主;明代到清末的时候,由于战乱不断,百姓四处逃难,民间艺术被搁置,更无力形成大规模的市场。至清康熙中期,社会逐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市场上的年画也逐渐开始出现。但那个时候并不叫“年画”,“年画”这个词在近代清末的时候才出现,北京将年画称为“画片”或“卫画”,苏州叫“画张”。我个人认为年画是随着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形态来发展的,它反映的都是当下社会面貌和构成。起初社会构成主要是“渔樵耕读”,由这几类人群组成社会的基本形态和主流。鸦片战争后期,社会基本构成出现变化,由“渔樵耕读”变为“士农工商”,组成了新的社会体系,在这样的社会体系中又出现了许多发财还家等题材的年画,因为这个时候开始注重商业,贸易流通,商人地位上升。据说,这一时期出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有的地主将土地卖掉,拿着钱去城市做生意,做完生意后,又回到农村发展。工业革命开始,社会开始崇尚科学,逐渐出现关于工业的年画,比如其中最典型的年画作品是《唐山蒸汽图》,唐山开采煤矿资源,画里展现的都是从国外传来的先进开采技术,比如火车、推车、蒸汽车等。而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同的时代出现了不同主题的年画。年画作为宣传的工具,其流传让边缘闭塞地区也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的年画作品,我也逐渐理清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同时也加深了我对祖国和民族的发展历史的理解,也明白了爷爷当年倾尽一生研究年画的使命和意义,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喜好,更是一种为继承和保护好我国优良传统文化艺术而奋进的精神。




作者: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