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杨学敏,1955年生人,1972年进入画社,之后便一直从事杨柳青木版年画彩绘工作,高级工艺美术师,天津工艺美术大师。她的美术作品曾多次发表在各大平台,也曾被各媒体平台宣传报道。退休后被返聘回画社,继续发挥余热,再次从事了7年彩绘工作。
聚能量,助成长
遥想当年,自己还是一个稚嫩的小女孩,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方面,需要掌握和学习的还有很多。但正是拥有了这样简单纯真的“一无所知”,我才能以一颗炽热、美好的初心,在画纸上展示精彩的人生。
1972年毕业后,我从中学分配进入画社时,需要参加考试选拔,后根据各自的成绩,分配进入不同的工作室。当时,我就被分配到彩绘工作室。第一次接触彩绘,我对这一工艺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将自己无限的精力全部投入彩绘学习当中,如同所有刚步入工作阶段的青春少女一样,有着用不完的精力和能量。那时候画社的人员并不是很多,每一位师傅的工作都十分繁忙,而彩绘本身就是一项技术活,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立马上手画的,也只能先让我们给师傅们当下手,几乎没有完整的时间去专门培训和指导我们。我和其他同期的同事们总会在师傅身旁细细观察和学习,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逐渐掌握且精通杨柳青年画的彩绘技艺。
我记得那时候,为了能够早日熟练掌握技艺,我们大家都很努力。平时白天协助师傅画画,那些重要的部分,例如画脸和勾线条,我们是不能上手画的,我们只能利用下班时间去找来一些白纸,请水印组的人印一些脸部,然后我们再去练习画脸,一遍又一遍地摸索,一张又一张地尝试,一点点地领悟,从中慢慢掌握这其中的技巧和手法。后来,通过我们不断地练习和积累,大家都能画出不同的作品,效果也比刚开始画得要好。在出师考试中,我画了一张《全心全意》,这是我的第一幅彩绘作品,而且是全部由我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这幅画还受到了师傅和领导们的肯定和赞扬,我心里别提有多么高兴!这也坚定了我的信心,我默默许下誓言,一定要继续画下去,练就一身本领!
练习彩绘的过程是枯燥的,一路走来,遇到过很多困难,我也觉得辛苦,但是心里头喜爱,那再累心里也是快乐的。彩绘这一工序,主要是将水印工作室做好的线条和基本底图拿来加工完善和精细化,是杨柳青年画绘画工序中的升华阶段,画师的能力决定了这一步是点睛之笔,还是画蛇添足。起初学习彩绘,我们还必须先学会配色,这也是我经常帮助师傅做的事。杨柳青年画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也是它的特色之一,就是其丰富、明艳的色彩。这些多彩的颜色,大多数都是调和出来的,不同的颜料之间,以及颜料与水之间可以配比出不同的颜色,若想要得到我们需要的颜色,就得尝试着配出来。初学者是没有经验的,但师傅都能第一时间立马想到颜色的混合比,我们在师傅身边做习惯了,也慢慢掌握了。我们工作室为了提高绘画效率,师徒之间共同研究出了许多色标,将配出的颜色做成一个个的色标,可以方便下次调色时直接观看效果,也可以直接按照比例调配。这一方式至今还在使用。其次,彩绘当中,最难的部分就是脸部的渲染,一个人物的脸部,从上粉到勾脸、勾眼再到勾色,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面部的颜色和线条感才会更加细腻,人物面貌才更精神。渲染也是杨柳青年画的一大特色,我们主要使用的是扁笔,扁笔一边蘸颜色,一边蘸水,在画的时候,颜色的渐变自然就出来了。与国画和工笔画不同,我们一笔就能画出效果。这是个精湛的技艺,水和颜色之间蘸染的比例要精确把握,水多了,画出来的效果就是浑的,渐变效果不清晰;水少了,画出来的效果是干的,不够润,有钝涩感。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游刃有余地轻松作画。
多年的彩绘技艺学习,不仅让我掌握了一项珍贵的艺术形式,而且锻炼了我的毅力,提高了我的心智和文化底蕴,同时也让我懂得了做人,当我再遇到其他的问题和难题时,我都能用彩绘的精神去克服。更可贵的是,彩绘还让我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外出赏景,看见祖国的大好河山,我拍下照片,他们都是我绘画的素材和灵感。绘画和生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就是彩绘艺术带给我的宝贵财富。
作者:杨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