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有这样一个人:他对“杨柳青”三个字永远情有独钟,他为宣传杨柳青不遗余力,他用手中的笔不停地写,为杨柳青人树碑立传。这个人就是研究杨柳青人赶大营的专家刘荫楠。
2002年9月26日下午,《今晚报》“赶大营寻踪”采访组一抵达乌鲁木齐,就拜访了刘先生。刘先生的祖父叫刘永平,原在杨柳青镇运河上以摆渡、拉爬犁为生。光绪二年(1876),即将进疆平定阿古柏叛乱的清军到杨柳青镇招募“货郎担”随军贩售,刘永平遂加入其中,成为最早赶大营进疆的杨柳青人之一。刘荫楠先生1927年生在今乌鲁木齐,新中国成立前当过小学教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从事地质测绘工作,1988年在乌鲁木齐市规划局退休。
在新疆土生土长的刘荫楠有着浓厚的天津情结,对先辈生活的耳濡目染使他深深地爱上了杨柳青。他不但说杨柳青话,还在全疆到处搜集与杨柳青有关的掌故和资料。从1986年起,刘荫楠开始在《乌鲁木齐晚报》副刊开辟“乌鲁木齐掌故”专栏,搜奇稽古,钩玄阐微,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关于乌鲁木齐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方面的轶事传闻。1996年,刘先生的260多篇掌故文章结集为《乌鲁木齐掌故》出版,这本书在受到读者欢迎的同时,也遭到不少熟人善意的“责难”,他们说:“刘先生,您这书改名《杨柳青人在迪化》得了!”原来,《掌故》一书竟有半数篇章涉及到杨柳青人。为了搜集杨柳青人在新疆的情况,刘先生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新中国成立前刘家曾开了家永盛西的点心铺,刘先生小时候经常到附近的文意厚货栈玩耍。一次在澡堂子里,刘先生遇到曾在文意厚当店员的王子祯老人,于是他顾不得洗澡,拉着“王爷”把文意厚的事问了个底儿掉。回到家后,他立即拿出纸笔,把问来的情况记录下来。刘先生的《乌鲁木齐掌故》第二辑将于近日出版,第三辑也已经写了30多篇。其中关于杨柳青的内容都在一半以上。刘先生说,他还要把杨柳青人的掌故继续写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杨柳青人在新疆的贡献。他还说,2003年一定回杨柳青探望一下亲友,在老家过个节,也看看日新月异的天津。
看着记者带来的《今晚报》,刘先生显得很兴奋。他说,《今晚报》对开四版的时候他就有所了解,报纸办得好,很贴近群众。(《今晚报》2002年9月27日晨新疆乌鲁木齐专电)
(2002年9月27日《今晚报》第2版“时事”)
作者:赵宝起 王振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