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杨柳青年画将天津方言幽默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年画《娶大媳妇》,画面选择大媳妇小女婿出门担水的诙谐场景。大媳妇穿红衣红鞋,身系围裙,小女婿穿马褂、戴礼帽,两人一高一矮,离了歪斜地抬水桶,围观众人皆显现惊疑的目光。图配天津歌谣:“十八岁大姐,嫁个七岁郎;说他郎郎又小,说他孩儿不叫娘。替他脱鞋抱上炕,半夜三更哭要娘。年纪小困睡长,一觉睡到大天亮。俩人去抬水,一头低来一头仰;行路君子胡思量,不是母子就是孽障”。
再如年画《老鼠娶亲》画出群鼠抬轿迎亲的可笑场景:居于队伍前列,穿“令”字黑坎肩的老鼠鸣锣开道,后面穿“兵”字红坎肩的老鼠举牌扇、扛彩旗。从彩轿窗口里,可窥见新娘的面容。前者形象地讥讽当时的社会婚姻陋俗,而后者宛如展开米老鼠式的童话,皆引发读者会意的笑声。从中可以体会天津城市文化及幽默情怀。杨柳青年画善于叙事,勇于揭露社会弊病,这与天津方言相声的表现手段一脉相承。
年画《庄家佬作知县》,用“大米粥(州)、酱豆腐(府)、羊肉馅(县)”谐音嘲讽,揭露封建官场卖官鬻爵、败絮其中的可笑本质。另如,嘲讽拜金主义的《金钱世界图》,讽刺惧内怕婆的《阴盛阳衰》,讽刺错别字连篇的《白字先生》等,都在针砭时弊的同时,给人以道德教化。
为数众多的天津方言人物俏皮话,在历史上形成“二小儿”、“老太太”、“猪八戒”、“武大郎”等多种系列,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二小儿”系列。例如“二小儿吃烩饼——不叫焖(不觉闷)”。成品大饼再加工,或焖或烩,两种做法。二小儿既然是“吃烩饼”,那就是“不叫焖”了,谐音“不觉闷”。“二小儿穿缎儿鞋——不掸你”,所谓“不掸你”,表层义是不用掸子去掸,深层义却是不惮你,即不搭理你。另有:“二小儿穿大褂儿——规规矩矩”;“二小儿放鸽子——又回来了”;“二小儿拉胡琴——吱咕吱(自顾自)”;“二小儿买香瓜——弹弹(谈谈)”等等。
“二小”是天津方言领地里独具特色的虚拟人物,其人憨傻可笑,常为奚落和调侃的对象(包括扛房檩的赵老二、剥蒜误事的刘二爷,以及津味相声逗你玩、二儿他爸爸、丁文元等类型化的人物)。在天津人心中,傻傻乎乎,笑眯眯的二小儿,这个睡凉炕火力壮的傻小子,为人耿直憨厚,性情乐观皮实,虽有缺点瑕疵,但可笑之余倍感可爱……。他是大杂院里的邻居,胡同里的街坊,是我们的发小儿。走笔至此,忽然悟到——杨柳青年画里那个抱着金鱼、满脸堆笑的胖娃娃,不正是天津俏皮话的二小儿吗?感谢他笑呵呵地多年陪伴,给我们带来不尽的欢乐和吉祥……
杨柳青年画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基因,缘自多元而包容、善于吸纳、创新、升华的天津城市文化,与简捷明快、幽默诙谐的天津方言文化亦血脉相通。杨柳青年画的艺术创作,心系社会,贴近生活,追随时代,踵武前贤,加之擅长于从天津方言文化中汲取营养,因而才能脱颖而出,卓荦不群,走近世界,传世不朽。
作者:谭汝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