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一
一直以来,在民间流传着乾隆下江南时,在运河岸边赐名杨柳青的故事。但这段历史到底是否可信?乾隆与杨柳青的渊源又如何呢?对于这段运河史话,我们寻根大运河活动是不能不一探究竟的。
带着诸多疑问,作者查询了相关史料。其实,杨柳青的名字早已有之。元代诗人袁桷(jué)的《朱窝杨柳青诗》是最早记有杨柳青名词的文献。早在明代就设有杨青水陆驿,驻地就是现在的杨柳青。这里的杨青就是杨柳青,但由于天津音把柳字吃掉,所以天津府志上对杨柳青的记载一直是杨青。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移至天津府城外。所以,乾隆赐名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人推测,这或许与他南巡时,杨青驿丞(驿丞兼任地方巡检)又在杨柳青镇的药王庙设衙署办公有关。
据历史记载,乾隆曾分别于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年(1784)乘船通过运河六下江南。然而,作者遍查《清实录》和《乾隆帝起居注》,在这六下江南的过程中均无乾隆驻跸杨柳青的记载或者其他相关记录。但是,在《清实录》中却发现了他在乾隆四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驻跸湖洋庄记载。
胡羊庄位于今杨柳青镇政府驻地西南约2.5公里处,东碾砣嘴村以南。传说明永乐末年成村,时有一胡姓老人在此放羊,故名。清乾隆时隶属静海县北路。1951年时,与东碾砣嘴村合为一行政村。《清实录》所载湖洋应为胡羊的通假。
据《清实录》记载,乾隆四十一年(1776)二月二十五日乾隆帝奉皇太后启銮巡幸山东。此时历时五年多的再战金川之役告捷。为庆祝胜利,乾隆先后拜谒东、西两陵,再东巡山东,祭告泰山。《清实录》详细记录了乾隆每日的主要工作和驻跸地,丙寅(二十四)日,乾隆“以翼日奉皇太后启銮、巡幸山东。恭迎皇太后安舆、至行宫驻跸”。丁卯(二十五)日,乾隆“诣皇太后行宫问安”,驻跸南红门行宫;戊辰(二十六)日,驻跸桐柏村行宫;己巳(二十七)日,驻跸宝稼营行宫;庚午(二十八)日到达天津,驻跸南仓水营。辛未(农历二十九,公历4月17)日,御舟驻跸胡羊庄水营。
2011年5月23日,白金先生曾在《天津日报》发表文章《乾隆帝吟咏杨柳青》。文章记述了当时乾隆路过杨柳青,观之大喜而作诗的情况,并录乾隆《过杨柳青村作柳枝词三首》。诗曰:
【一】
底论柘枝与竹枝,试听即景柳枝词。
祖鞭虽属刘和白,胜日巡芳此一时。
【二】
拂岸青青窣嫩梢,笼村已欲绿阴交。
桃关此日多归马,谁复封侯叹悔教?
【三】
几番秋还几番春,此间欣戚哪能均!
徒观袅袅垂丝者,岂少无端折赠人。
目前,关于乾隆和杨柳青的渊源我们只发现了这些。可以说探究是初步的,是粗浅的。更进一步的渊源还需有志于西青,特别是杨柳青文史的朋友进一步探究。
二
在写出本文“一”后,感觉还是需进一步挖掘,于是我以《清实录》中的《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为主要依据,部分参考《乾隆帝起居注》,对乾隆与杨柳青的渊源进行了再一次的探究。
《清实录》,全称《大清历朝实录》,四千四百八十四卷,系清代历朝的官修编年体史料汇编。《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全名为《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卷》,共一千五百卷,选录了自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雍正皇帝去世到嘉庆四年(1799)四月太上皇(乾隆帝)去世、入葬共六十四年中每天的活动,如上谕、奏疏等,乾隆皇帝的起居、婚丧、祭祀、巡幸等活动亦多载入,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及自然现象等众多方面的内容皆风罗包纳。虽然《清实录》的原真性和所保罗内容不及《起居注》,但也不失为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而且目前作者能够查到的《起居注》篇幅有限,所以在探究乾隆与杨柳青渊源时就以《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为主要依据,部分参考《乾隆帝起居注》。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中涉及杨柳青的共有十处。十处中批示奏报、发布圣谕四处,其中涉及河道、水利治理三次,嘉奖一处。记录驻跸杨柳青湖洋庄五处。记录遣人到胡杨庄向太后问安一处。这十处的情况如下:
乾隆二年(1737),闰九月己卯日(二十四),乾隆在乾清门听政,再次议大学士鄂尔泰等奏、查南运河情况。当年汛水异涨,沧州、青县有减水坝可以分流,情况好些。只是静海地居下游,坍岸颓堤的情况很多。静海县北的独流的地方是工程最险之处。鄂尔泰奏云:“下逮杨柳青一带,运淀通连,南岸残堤如缕。倘有疎失,且恐殃及天津。应请于独流东岸,建滚水坝,开引河一道,注之中塘洼”。并说,这样不仅静海河道全无羡溢之虞,即便是天津的三汊口,也半减争流之势。乾隆准奏。交署河臣顾琮等、遵照办理。
乾隆五年(1740),三月癸丑日(十二),直隶河道总督顾琮等奏称:子牙全河之水仅由王家口归淀,不免泛溢淤淀之虞。应于杨家庄河唇旧口处,顺势开挖引河。经阎留二庄。由朱家洼等处,于独流大坑,归入淀河。使子牙浑水,由西南斜向东北。水满听其平漫各洼。水落归槽,浊泥澄地,清水入淀……将来各洼淤平,就势筑堤,使水经独流大坑。由杨柳青以达西沽,可无淤淀之患。乾隆采纳了这个意见。
乾隆十六年(1751)秋,七月壬申日(初八),乾隆秋狝木兰(到木兰围场狩猎),奉皇太后自圆明园启銮。丁丑(十三日),乾隆谕军机大臣等:天津至武清一带,往来大路,向来常有积水,旋即消涸。今闻该处百里之内,积水滉漾,无分堤岸。今年雨水,亦与常年相等。何至久未疏洩?或因运河漫口?抑系海河倒漾所致?于民田有无妨碍?其实在情形若何?现在如何办理?一并传谕方观承,令其详查据实具奏。随即官员就关于武清大路积水等问题奏报:查今年南运河、挟漳卫之水,奔流浩瀚,在在平槽。自静海独流镇至天津杨柳青,此四十里西岸无堤。往年如遇淀涨则令东洩入运,运涨则令西洩入淀。今南运河水大,俱于杨柳青入淀,仍由大清河归西沽。一时宣洩不及,即从韩家树小埝北漫于北运河西岸之后。加以武清庞家庄西北沥水,俱积于运河堤后,是以高出桃花口一带叠道。而武清杨村驿大路,皆有积水也。当即设法疏消,并勘被水村庄成灾与否。乾隆要求再派官员确勘积水远近及河淀近日水势,其应行筹画处再行具奏并要求“详悉绘图面奏”。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帝第三次下江南。正月十二日出发,五月初四日返回北京。
四月己丑(二十六日)。乾隆恭送皇太后登舟,由水程还京。四天后(即三十日)太后驻跸胡杨庄(此处应为胡羊庄之通假)。乾隆遣侍卫五福赴胡杨庄皇太后御舟问安。这是《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中唯一一次有关乾隆下江南时与杨柳青发生关系的记载。
乾隆三十六年(1771),二月甲戌日(初三),乾隆奉皇太后自圆明园启銮巡幸山东。己卯(初八日)乾隆发谕:上年夏间天津等处,因雨水过多,被灾较重。业经叠降谕旨,动拨银米,蠲(juān)赈频施,黎民幸无失所。第念长芦盐坨同时亦被淹浸,该商等工本不无稍亏。既仍照常纳课,又不能与贫民一体沾恩,未免向隅。今翠华临莅,深悉该处情形,且咨访钱价较前更为平减。虽去岁曾加盐价现在商力仍觉拮据。著加恩每觔再暂加钱一文以降旨之日为始。定限一年。仍照旧值行销。俾资充裕。以副朕因灾恤商之意。是日,御舟驻跸湖洋庄。
巡幸山东后,回城途中,三月丁卯(二十六日),御舟再次驻跸湖洋庄。
乾隆四十一年(1776)二月丁卯日(二十五)乾隆帝奉皇太后启銮巡幸山东。此时历时五年多的再战金川之役告捷。为庆祝胜利,乾隆祭告两陵后,东巡山东,祭告泰山。《清实录》详细记录了乾隆每日的主要工作和驻跸地,丙寅(二十四)日,乾隆“以翼日奉皇太后启銮、巡幸山东。恭迎皇太后安舆、至行宫驻跸”。丁卯(二十五)日,乾隆“诣皇太后行宫问安”,驻跸南红门行宫;戊辰(二十六)日,驻跸桐柏村行宫;己巳(二十七)日,驻跸宝稼营行宫;庚午(二十八)日到达天津,驻跸南仓水营。辛未(农历二十九,公历4月17)日,御舟驻跸胡羊庄水营。这次过杨柳青时,乾隆作《过杨柳青村作柳枝词三首》。
回程途中,四月丁巳日(十六),乾隆御舟再次驻跸湖洋庄水营。
乾隆五十五年(1790),二月己未日(初八),乾隆启銮,谒东陵、西陵,巡幸山东。命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颙(yóng)琰、皇十七子永璘随驾。回程途中,四月丙辰日(初六),御舟驻跸湖洋庄。
乾隆五十九年(1794),三月庚子日(十三),乾隆自圆明园启銮,巡幸天津。
庚戌日(二十三)乾隆御舟经过杨柳青夹河地方。居民踊跃欢迎,爱戴之情溢于言表。辛亥日(二十四)乾隆降谕:昨日(杨柳青居民欢迎他的情况)殊属可嘉,所有该村庄本年应徵钱粮,亦著加恩普行蠲免。以示朕孚惠恩施,有加无已至意。又谕:朕当令春巡。经过畿南一带,庞眉皓首,夹道欢迎。足徵盛世耆年之瑞。所有沿途及天津老民老妇,俱著加恩赏赉,用普春祺。
看过以上《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有关杨柳青的十处记载,读者肯定会注意到,关于乾隆与杨柳青的亲密接触只在乾隆五十九年巡视天津时有所体现,而且是在第二天的谕旨中简单描述了杨柳青居民对乾隆的欢迎情况,至于更多具体细节,乃至在其他经过杨柳青的时候,乾隆在杨柳青发生了什么故事均无记载。这是《清实录》的性质决定的,它只记录大事,而且是经过后世编辑整理的。所以,如果要寻找更多乾隆与杨柳青的渊源最好还是再查阅《乾隆帝起居注》。目前,作者掌握《乾隆帝起居注》资料有限,希望更多有兴趣的朋友来做这个工作。
三
众所周知,乾隆是一位爱写诗的皇帝,既然他多次乘御舟从运河途经杨柳青,而民间又流传着他与杨柳青的诸多传说,想必他一定在杨柳青留下过诗篇。参加“寻根大运河”活动伊始,便决心挖掘乾隆吟咏杨柳青的诗作。但动作慢了一步,此事已经被有心人抢先做了。诗人白金分别于 2011年5月23日和2012年7月24日在《天津日报》发表文章《乾隆帝吟杨柳青》和《乾隆帝心知杨柳青》,介绍了他从乾隆《御制诗集》中找到的《过杨柳青村作柳枝词》三首和《静海途中杂咏》中写杨柳青的诗作。
应该说白金先生把乾隆吟咏杨柳青的诗作已经找全了,但我心有不甘,希望能有新发现。于是下功夫查看乾隆《御制诗集》,并对照《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有关记述,终于搜检到乾隆诗作中涉及杨柳青的三首。这三首诗并非直接吟咏杨柳青的,但对于研究乾隆与杨柳青的渊源以及杨柳青的历史来说不啻为重要的历史文献。
在《御制诗集》,五集,卷六十七中,收录有乾隆的一首诗,题为《漕运总督管干珍等报得雨及南漕全抵天津情形诗以誌慰》。该诗应写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五月中旬。其时正值麦收已毕,农家盼望雨水的季节。漕运总督管干珍在督催南漕的途中奏报,他十一日晚至天津杨柳青时,雷雨交作,连宵达旦,至十二日申刻雨已经下了八寸,而雨势未止。此时,两岸农家收麦工作已经完成,大田长势很好,正盼望雨水来临。得到这场甘霖并且收麦的田地也得到及时耕作,百姓们都非常高兴。
于是,乾隆赋诗以誌。诗曰:
收麦竣时望雨优,
彻宵八寸渥恩稠。
运河水长北来速,
漕舸风资南送遒。
较以抵通早去岁,
期当回次毕中秋。
览章岂不心生慰,
此虑霖多转略愁。
在诗中第二句“稠”字之后乾隆的小注中记述了管干珍奏报杨柳青雨情及当地麦收、百姓欣悦的情形。
在《御制诗集》,五集,卷八十三中,收录有乾隆的《漕运总督管干珍奏尾船出山东境并途次得透雨诗以誌事》。此诗写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漕运总督管干珍奏报:其督运漕船的江西尾帮已经全部离开山东,并即将抵达天津。他已于六月初六日亲押尾帮至杨柳青,距天津不过三十里,约三日内漕船即可全过津关。并奏称:初六日至杨柳青,中午时,阵雨如注,云气广被。大田正在望雨之时,此时沾被甘霖,农民极为欢庆。
于是,乾隆赋诗以誌。诗曰:
去岁运河微欠水,
今年弗闰水原通。
总因化筦为消息,
度以津关无异同。
南府恰当望泽际,
甘霖正喜济农功。
食天国本何非事,
遇顺惟深敬畏衷。
乾隆在诗中第二句后的小注中记述了管干珍奏报船到杨柳青的情况,在第六句后的小注中记述了管干珍奏报杨柳青雨情及百姓欢庆的情况。
乾隆六十年(1795),85岁的乾隆帝决定在明年正月将大位传给第十五子颙琰,并借归政大典之机,再次邀集各方老人来京共享 “千叟宴”。“千叟宴”要求外地来参加者应在70岁以上。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四日,在宁寿宫的皇极殿开宴,列名参席者3056人,列名邀赏者5000人,“其仪率多由旧,而盛事实视前有加”。据《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记载:“ 皇帝奉太上皇帝御宁寿宫皇极殿,举行千叟宴。赐亲王、贝子、蒙古贝勒、贝子、公额驸、台吉、大臣官员年六十以上,兵民年七十以上者三千人,及回部、朝鲜、安南、暹罗、廓尔喀贡使等宴。其一品大臣以及年届九十以上者,太上皇帝召至御座前。亲赐卮酒。并未入座五千人,各赏诗章、如意、寿杖、文绮、银牌等物有差”。“ 太上皇帝同皇帝御重华宫,召大学士、及内廷翰林等茶宴,以举千叟宴于皇极殿礼成,用柏梁体联句”。于是,有了《举千叟宴于皇极殿礼成联句用柏梁体》。该诗见于《御制诗集》,余集,卷一。全诗较长,文中不录。诗中综述乾隆一生政绩。其中两句提到乾隆五十九乾隆巡幸天津时路过杨柳青受百姓欢迎的情形:
八四启銮御辔韀(pèi jiān),
石口柳青欢盈廛(chán)。
句后小注曰:三月二十日,御舟过琴高祠旁石口村。二十四日,经杨柳青夹河地方。该二处居民踊跃欢迎……特加恩,将该村庄本年应徵钱粮普行蠲免。
看来杨柳青在乾隆的心目中已经留下了深深烙印,以至于在他让位之际,在千叟宴的联句中也要把当年他与杨柳青的这一旧事记上。
作者: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