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刘杰:坚守古法技艺,传承非遗木刻(一):躬身一拜,此生不悔
2025年10月17日 作者:信息科

        刘杰,1967年生人,1986年12月入职于天津杨柳青画社木刻工作室,师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王文达师傅和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学悌师傅,系统地学习了各种雕刻工具的使用和磨制,从事木版水印画的木版雕刻工作,至今已35年有余,为天津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躬身一拜,此生不悔


        我叫刘杰,生于1967年。高中毕业那年,我参加了杨柳青画社组织的美术考试,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画社,与我同期考入画社的共有20多个人。

        我们经过短期培训后,去参观了画社的各个工作室,社领导让我们仔细观察各工作室师傅的工作状态,从中选择出自己未来主攻方向。我看到勾描师傅层层勾勒,看到水印师傅依次套印,看到装裱师傅精心裱糊,我被他们认真投入的工作状态深深吸引,当我走进木刻工作室时,老师傅们正在专注于木版雕刻,他们的刀如画笔,不一会儿,画稿的轮廓就凸显在木板上了。“我要加入木刻工作室!”彼时我内心的声音非常坚定。

        进入木刻工作室后,我便拜张学悌和王文达两位老师傅为师,两位师傅都是经验丰富的木刻老艺人,他们继承了杨柳青木版年画刻板工艺的精髓,用毕生所学指导年轻一代的木刻传承人。我跟着两位师傅边了解木刻工艺,边熟悉木刻流程。

        当准备上手刻时,发现工作室发给我们的平凿刀、弯凿刀、拳刀这些工具都是后期打制的,质量不太好。拥有一把好工具是木刻的关键,但市面上没有卖木刻工具的,师傅们的工具都是代代相传下来的,自然灵活好用。为了让我有一把得心应手的工具,王师傅多方打听,最后在北京的一个专门定制木刻刀条的老师傅那儿给我定制了一套刀条。木刻对于刀条的柔韧度和锋利度要求是很严格的,刚性太大的刀条太脆,容易折,柔韧度太好的刀条,又不锋利,王师傅定制的这套刀条恰到好处地平衡了这两个因素,这套刀条我到现在依然在用。有了刀条,却没有刀把,刀把需要用质地坚硬稳定的木头,市场上很多木头硬度不够,肯定做不了刀把,询问了多家门店,最后我们在一家做小家具的门店里,买了几把红木的桌腿,两位师父一人给我做了一把刀把,这两把刀用起来特别顺手,一用就是30多年,对我来说意义特殊,非常珍贵。

          一个人的水平高低,往往能从他们用的工具里看出来,好的木刻师傅用的工具一般都是锃光瓦亮的,刀条的点线面都有讲究,初学者的工具则有不同,看上去就很笨拙,刀面不平整,刀把也非常粗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木刻的关键在刀尖,刀尖形成的关键在于磨,新的工具要先开口,开完后就要磨刀。磨刀首先要手稳,手稳刀面才会平,使用起来也会特别快,要是手不稳,刀面肯定不会平,刻出来的版肯定也不平整。其次就是角度,磨刀的角度和最终磨成的状态,都是因人而异,没有量化标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和刻版需求,磨成自己使用时最得力的状态即可。最后就是看板的薄厚,遇到薄的板,刀尖要磨得锋利一点,在锋利之余还要拿捏好刀尖的薄厚,刀尖磨得太薄容易折,刀尖磨得太厚刻出来的面又太粗糙。遇到厚的板,刀尖磨得要相对厚一点,这样才能刻得深。

        最难磨的是拳刀。拳刀刀刃呈月牙状,是木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刀,刻版时的很多问题都要通过拳刀解决。刻大的轮廓时,拳刀刀尖要磨得稍厚一点,既要保证流畅刻版,刀尖又不能折。刻精细的地方时,拳刀刀尖要磨得薄且锋利,能将细致的地方完美地呈现在木版上。

        刚开始学习磨刀时,我的手都磨掉了好几层皮,但总是磨不好,用起来也不顺手,我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反复尝试,才找到了将自己的用刀习惯和磨刀方式相结合的技巧。用好工具刻东西时,感觉是津津有味的,往往越刻越想刻,停都停不下来。

        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也能从这一把小小的刻刀上看出来。外国版画木刻一般会使用圆口刀、扁口刀、三角刀等多种工具。而杨柳青年画木刻师傅几乎通过调整一把刀的刀尖,就完成了所有的刻版工作。




作者: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