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点石斋画报》中《意外相逢》一图,描绘的是一个天津人因远去伊犁谋生,给家庭带来的悲欢离合。题款大意为:天津人郭某,家有老母、妻子和一个儿子,因生活困难,去伊犁谋生。伊犁远离天津六七千公里,郭某刚去的时候还给家里写信,后来就音信全无,一晃就是十年。家境更加窘困,他的母亲以为儿子生还无望,就劝儿媳改嫁。儿媳不得已而从之,但一想起自己的丈夫,便放声大哭。这年春天,郭某恰好还乡,听到哭声,像是自己的妻子,上前一看,正是妻子。郭某携妻回家,偿还了媒资,夫妻和好如初。
在《点石斋画报》早期主笔吴友如的《吴友如画宝·古今谈丛图》中,有《月缺重圆》一图,与《意外相逢》图描绘的是同一个内容,但更有价值的是,明确说出这是杨柳青人赶大营。题款大意为:天津杨柳青一带的人,往往走六七千公里的路,到伊犁谋生,叫做“赶大营”。郭某离别老母、妻子,随着人群去伊犁。刚去一两年的时候,他还给家里写信;辗转到南八营后,同乡寥落,因此他就十年没有给家里捎信。家境更加窘困,他的母亲以为儿子生还无望,就劝儿媳改嫁。儿媳不得已从之,换来财礼钱数十串为婆婆和儿子做几件棉衣。还有一个月就到结婚的日子了,她自怨命苦,偷偷地到村头痛哭,声音凄惨。正好有一个人进村,听到她的哭声,停住脚步,上前一看,正是自己的妻子。原来,郭某在春天忽然想家,从春天走到夏天才回到家,恰巧遇上了妻子。
这场家庭悲喜剧是杨柳青人赶大营的一个小插曲。杨柳青人赶大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自发而又成功的移民,是天津杨柳青人的一大创举。杨柳青人赶大营是天津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近代商贸史上的一个奇迹。
19世纪70年代,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率清军西征,击败了盘踞新疆多年的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并收复了全疆。在此期间,清廷号召内地人支边,尤其鼓励沿海交通便利的商旅随西征大军售供军需生活用品。杨柳青人就是在战争年代随清军进入新疆的。初始,一大批被饥荒所困的杨柳青人紧跟西征的清军,肩挑小篓,沿途贩售针头线脑等物,以补军需之备。因追随军营做生意,故称“赶大营”。清军攻入迪化(今乌鲁木齐),左宗棠曾下令,首入城者可任其划地开设店铺。杨柳青的杨润堂兄弟、“螃蟹郑”、石匠周乾义等人就在市中心区开起了京货铺。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后,倡兴商业,大批杨柳青商人由行商改为坐商,形成了规模庞大、财力雄厚的天津商帮,居于“新疆八帮”之首。
当年,西出阳关的杨柳青人舍生忘死,拼搏创业。在漫长的征途上,他们时常要冒着枪林弹雨,面对绿林响马的刀光剑影。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成千上万的杨柳青人摆脱了贫困,发家致富,获得成功。赶大营有力地支援了清军抵抗侵略的战争,收复了新疆的大片国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赶大营还使“百艺进疆”,为新疆带去内地的各种技艺、文化、习俗。每年运去数百万吨商品,推动了新疆的商业开发,促进了乌鲁木齐等城市的近代化。杨柳青商人把大量的黄金、羊毛、棉花、贵重药材等运回天津,创办了一批银号和工商企业,兴办了众多的公益事业,为天津经济的繁荣作出了贡献。特别是新疆地毯编织艺术的传入,使天津地毯在全世界始终享有盛名。赶大营还带动了沿线陕、甘、晋、绥等地的经济发展。
作者:罗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