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绘画与生活同在(二):努力给予我信心
2025年08月27日 作者:信息科

        李智英,1938年生人,1958年初中毕业后进入画社工作,父亲曾是画社裱画职工。进入画社后师从潘忠义,学习杨柳青年画彩绘技艺,热爱传统年画艺术,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在彩绘工作室工作三十多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90年退休后,在家中仍然坚持绘画。

努力给予我信心

        在彩绘技艺的日常训练中,我十分注重勾线这一基本功的锻炼。画人物的精髓就在于其眉眼传神,比如,画嘴巴讲究上深下浅,眼睛要画薄,眉毛的粗细也十分讲究。因此,想要画出眉眼间的神韵,就必须不断地、扎实地锻炼握笔能力,才能熟能生巧,在画人物时,手要轻,才可以使出巧劲,力度才能掌握得更好。除此之外,彩绘对于颜色的把控也十分重要,这是工序中的关键,特别是脸部颜色细节调整,例如,眼球传神在色彩,画时要墨加水,逐渐晕染。做彩绘的人,对于色彩的把握十分精准,颜色之间的调和可以成为另一种颜色,颜料与水之间的比例、蘸笔的力度、涂抹的力度、上色的范围,每一步每一处都需要经过上百次的练习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如果要问我其间有什么妙招,我只能用“练”来回答。

        画社工作繁忙,不仅仅在于彩绘任务繁重,那时候上班时间工作,只能利用下班时间去练习,我以为自己的技艺娴熟后,会比较轻松一些,没想到,其他的辅助工作也很重要。那时,杨柳青年画在国内外都具有很高的声誉,画社的发展十分迅速,在全国各地办展,同时有许多外国游客来社参观,这使得我们的工作都非常忙碌,因此,夜里加班是常事。遇到画社做展览的时候,由于人手不够,许多画无法按时完成,我一般会去帮助其他同事一起赶工。展览期间,我还要去帮忙接待顾客,打扫卫生。如此繁忙的工作,导致我已分不清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仿佛绘画早已融入了我的生活,提笔绘画如同拿筷子吃饭一样,成为了我生活中平凡而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外行人看来,彩绘工作便是不断地描绘人物山水,该有多枯燥。但对于我来说,真是一件越做越有劲、越画越喜欢的事。

        1984年,那年我46岁,由于表现突出,技艺优秀,被单位派往澳大利亚参加中国文化博览会,进行艺术交流。杨柳青年画在全球的知名度都很高,天津地区派出了四个代表,分别是:地毯工艺、风筝魏、泥人张、杨柳青年画。第一次代表杨柳青年画出国,我十分兴奋、激动。但是,除了对他国环境和文化的憧憬以外,我仍然不忘自己本次前行的目的,同样不落下每日的绘画训练。不论是在交流会现场,还是在住宿的酒店,我都坚持动笔绘画。其他参加交流的人,在工作之余,会结伴去外面逛街游览,买纪念品。但是我不愿意出门,选择留在酒店画画。我在澳大利亚进行文化交流的两个月时间里,绘画了七卷,一卷十张,共七十张画。这七十张画都是我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画出来的,外国人见了这些画,赞不绝口,十分喜爱,甚至还有人看中了我手中绘画的笔。活动结束后,我将自己的部分作品赠送给外交部、大使馆及当地政府,以表达我对中国文化和当地文化融合交流、共同进步的美好祝愿。

        此次出国交流,对于杨柳青年画而言是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机会,而我就是其间的传递人,将杨柳青年画彩绘技艺带出国门,让更多的外国人认识并喜爱上中国文化,这令我十分自豪。就我而言,这次出国还得到一次能力和精神上的进步和提升,与此同时,也增添了我对中国民间艺术的热爱,激励着我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技艺而奋发图强。




作者:李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