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清朝末年,新疆乌鲁木齐(旧称迪化)一度有“小杨柳青”之誉。故事要从今乌鲁木齐附近的六道湾山梁说起,山梁上有座圆形碉堡式建筑,门楣上嵌有石刻楷书门款:一炮成功。光绪二年(1876)六月,进疆征讨阿古柏的清军经哈密、巴里坤、古城(今奇台)进抵迪化,刘锦棠率先头部队登上六道湾山梁,架起开花大炮向城里轰击,一炮响过,阿古柏及其手下的乌合之众即抱头鼠窜,迪化克复。“一炮成功”就是为纪念左宗棠收复迪化而建的。
清军进入迪化以后,赶大营的杨柳青商贩也随之入城。军方专门划出一段街道,让商贩与兵丁集中交易,谓之“买卖街”。附近各族民众也逐渐将土特产品拿来售卖,买卖街日益热闹。当时迪化是通往南北疆的交通要道,经过战乱,城内地多无主,入城者可以任意占用建房。赶大营的首倡者安文忠率先在买卖街的十字路以东用草泥搭建了简易住房,其他杨柳青人也纷纷效仿,各建土房住人存货,并在路边摆摊设点。
光绪十年(1884),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迪化成为省城。此时最早进疆的杨柳青商贩多数都积累了比较充裕的资金,于是纷纷扩大经营,效仿京津铺面建房挂匾,改成坐商,买卖街逐渐转化为集市,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乌鲁木齐十字街。清末民初是杨柳青人在疆发展的黄金时代。据宣统三年(1911)迪化总商会统计,当时迪化城内共有商户1134家,其中以杨柳青人为主体的津帮占九成以上,谓之“小杨柳青”。
在十字街附近,形成了好几个杨柳青人聚居区,如汉城的八条里巷(今天山区文化路一带)、藩台巷(今明德路)、三角地(今天山百货大楼至解放北路一带)、北梁(今民主路)、小西门(今乌鲁木齐市第二小学)等地。 十字街年节风俗和天津几无区别,西河坝还形成年画批发市场。据乌鲁木齐的老人回忆,十字街的年节风俗和天津几乎没有区别,每年吃过腊八粥,人们就开始忙活过年,应时年货应有尽有,脸谱、灯笼、烟花以及杨柳青年画、对联、吊钱等,令人眼花缭乱。杨柳青年画因吉祥喜庆,大受边城民众欢迎。每年春节前,都有大批年画运到乌鲁木齐。一进农历腊月,十字街一带卖年画的地摊一家连着一家,店铺里也常常挂满,令人赏心悦目。杨柳青年画的题材非常广泛,有四世同堂的《全家福》,有图吉利的《福星高照》《年年有鱼》,有取材神话故事象征夫妻恩爱的《和合二圣》,有祝贺新婚夫妇的《麒麟送子》等。还有各种以古典名著为题材的作品,如《水浒传》里的“一百单八将”、《三国演义》里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等。在迪化水磨河与乌鲁木齐河之间的西河坝一带,还形成了专门批发杨柳青年画的市场,年画从这里行销新疆各地。在这些年画中,除前述传统题材外,还有表现新疆民俗的《伊犁图》等。 卖对联是十字街另一道风景,“飞笔高子章”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虽然是寒冬腊月,但卖者都精神抖擞,当场泼墨挥毫,龙飞凤舞,十分耐看。很多家长还领着孩子专门看写对联文人墨客的风采和运笔,以为揣摩学习。对联内容最常见的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横批多是“万象更新”“黄金万两”“出门见喜”“一本万利”等。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迪化最有名的书法写手叫高子章,他是杨柳青人。每年的春节前,他都身穿长棉袍,头带圆顶黑绒帽,农历腊月十五前后,就在大十字西北角(现五金商店门前一带)摆着两张桌子,设摊写对联,现写现卖,他的桌前总是围着买对联和观赏的人。高子章写对联时,先将大红纸铺好,再离开桌子约数米,高高举起蘸满墨汁的笔,酝酿片刻,待激情涌起,便飞步冲到桌前,挥毫作联,一气呵成,因此人送雅号“飞笔高子章”,至今还为老辈的乌鲁木齐人津津乐道。
吊钱又称“挂钱”,是杨柳青重要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之一。每年一进腊月,十字街附近的杂货铺里就挂满吊钱。其中杨柳青人孙老宝经营的宝顺杂货店特别引人注目。该店的吊钱图案年年更新,春节前顾客常拥挤不动,几乎成了专卖店。
作者:王振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