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赶大营催生“普通话”
2025年01月10日 作者:信息科

        赶大营是杨柳青商人的一次历史壮举,他们为内地与边疆搭起了贸易的桥梁,丰富了新疆百姓的物质生活,满足了新疆军民的物质需求。不仅如此,还将被誉为“普通话”的杨柳青方言传递给新疆各族人民。

        1942年第2期《津津月刊》上刊载亥生《闲话天津》云:“惟再西去三十五里,至杨柳青,语言则带甜意,津人每拟其声‘养轻的’。盖操上声且快,以至读‘杨’为‘养’,读‘青’为‘轻’,而‘柳’则于其中滑过矣。孰意此常为津人奚落之语调,远在边陲,尊为无上。闻之新疆行商云,迪化(今乌鲁木齐)以杨柳青语为标准官话。此因当年赶西大营者,多杨柳青人,杨镇殷富之户亦皆为作客新省起家者。”按说“青”“轻”同音,不知在当年的天津话中是否有区别。这篇文章谈天津人模仿杨柳青话,有奚落之嫌。但谁也没想到,杨柳青话却在新疆“尊为无上”,特别是迪化(乌鲁木齐)将杨柳青话尊为标准官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普通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的标准语。宣统元年(1909),清政府资政院开会,提出把北京官话正名为“国语”。1913年,北洋政府召开中国读音统一会会议,正式确定国语的统一。杨柳青话属于静海方言,声调比天津话略高,俗话说带有甜意,比天津话接近普通话。

        早年,新疆的汉族人以西北人为多,多操兰银官话。自杨柳青人赶大营进疆后,有所改变。杨柳青人有着优越的文化经济地位,百货入疆,备受欢迎,“业此者莫不利市三倍,故津人只身于此,不数年间均面团团富有矣”,尤其在乌鲁木齐,杨柳青的“八大家”执商界之牛耳。早年赶大营的人发了财,也为后来的一批批天津杨柳青人所效仿,致使津帮商人散居新疆各地。杨柳青人在乌鲁木齐聚居在大小十字街一带,这里曾被称为“小杨柳青”。而伊犁惠远城(今霍城县惠远镇)、奇台等地也集中了许多杨柳青人,北疆其他各县也都有聚居。

        杨柳青人始终保持杨柳青方言不被当地流行的兰银官话同化,从而在新疆形成奇特的“方言岛”现象。张乐、王怡冰在《探究新疆方言》一文中介绍,“老新疆人”乌市第一中学特级教师王德先老师说:“杨柳青人祖辈到新疆后,让后代一定要坚持说家乡话。久而久之,杨柳青话成了当地普通话。”说明不仅杨柳青人的后代坚持讲杨柳青话,而且杨柳青话被当地人视为“普通话”。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可想而知,杨柳青的方言作为新疆的普通话,为各民族、各地方人们的经济文化交往搭建了语言沟通的桥梁。新中国成立后,内地支援新疆建设的人不断增多,杨柳青的“普通话”才逐渐被标准的普通话所取代。



作者: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