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历史上,由杨柳青年画才女白俊英衍生的传统民歌《画扇面》曾让人耳熟能详。歌曲源自古镇,唱红天津,又流传各地,且在演艺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版本。
清同治九年(1870),直隶总督曾国藩奉命来津办理天津教案,他综合当时的局势,先对英国、美国、俄国进行赔偿,也未与法国开战,计划同法国单独交涉。随后,天津人的反帝热潮更加高涨,当时的《画扇面》紧跟时事唱道:“外国人们定计分我江山……进京要夺权,侵犯了中国混乱江山……大乱就在同治九年,天津的黎民不得安然,黎民百姓遭涂炭。都大人,把脸翻,外国人们一命染黄泉,天津的黎民们才得平安。五月佳节失落了机关,那才是外国人们的报应循环。又来了那不怕死的陈大帅,领黎民,到这边,上了浮桥过了关,火烧望海楼就在五月二十三……”这里的陈大帅乃记名提督陈国瑞,《清代通史》中有记载。在这一版本的《画扇面》中,说唱完北京、盛京(今沈阳)、天津的民情民风后,照例回转到“固定模本”,唱起忠孝节义故事与八出戏:“三座城池都画完,忠孝节义没画周全。……忠孝节义都画完,白二姐越看越心酸,叫人们耻笑我太不堪,细思想,仔细观,调好了颜色再画一番,八出戏文画后边……”
清朝光绪年间的赶大营是杨柳青的重大历史事件。杨柳青人积极支援边疆,跟随左宗棠走进新疆,他们不仅带去了毛巾、肥皂、衣袜、针线、茶、烟、糖、常用药等,还将包括《画扇面》在内的天津民间说唱以及年画、秧歌、风筝等天津民间艺术流播到西北地区。“百艺进疆”带动了沿途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百余年来,《画扇面》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北京和东北三省久盛不衰,半壁河山处处传唱,曲调近30种,仅陕北至少就有16种,由此演化出的表演形式更为繁多。早已具有西北风、黄土情的陕北民歌《画扇面》,风格或轻快,或细腻,或柔婉。有时,每种曲调之间的旋律差别较大,似乎各有师承门派,加之不同演唱者多变、即兴的发挥,所以陕北《画扇面》的变化最为丰富,绥德、米脂、横山、佳县、安塞、延川、子长、子洲等地《画扇面》的歌词几乎没有完全一样的,但它们的内核都是天津杨柳青年画才女白俊英。陕北安塞艺人任志强演唱的《画扇面》具有浓郁的黄土高坡的韵味,作家王克明记录下了那份精彩:“天津卫城西杨柳青(吗哪嘿),有一位美女名叫翠英……二一出画上二进宫(吗哪嘿),杨宗保搬兵回到了朝中,三霄妹摆下黄河阵,萧天佐(呀吗)过洪州,来了元帅穆桂英,打坏了番贼救出了公公……”
在山东,不仅有临沂小调《画扇面》,而且苍山的艺人还将《画扇面》改编成鲁南民歌,在《画扇面》唱词的基础上,最后一段特别与时俱进地唱道:“杨柳青的男女和老少,丹青画画手段高,他们的作品欧亚去,美国总统也来瞧一瞧,临走带去《嫦娥奔月》,《董成招财》也捎着。要问唱者名和姓,苍山宋庄的杜景顺。”吕剧是山东地方戏,它是清末年一些乞丐在学唱《画扇面》等杂曲小调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而来的。吕剧最初的剧目就有《画扇面》。另外胶州小调秧歌也唱《画扇面》的调子。
《画扇面》在内蒙古西部经化装演唱,发展为欢快热闹的二人台。而山西的二人台《画扇面》则被演绎成女画家杨柳清的爱情故事了。安徽的皖北琴书中也可见源于《画扇面》的音乐元素。
1949年以前,尚未出现“天津时调”一词,当时称“唱时调”,除了几种鸳鸯调之外,还有以演唱曲目而定的曲调,如《画扇面》《十杯酒》等均在天津流传,艺术家王毓宝就曾表演过画扇面。
近年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天津卷》收录有老天津西郊和东郊的《画扇面》。西郊的歌由牛亭山演唱(冯零、雪玲记录),分为三段,从“天津卫城西杨柳青(哪),有一个美女白俊英,专学丹青会画画(呀)”唱到“细思想,暗叮咛,一心要画上两座城,显一显手段敬敬明公”。再有,歌唱家李瑛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也曾多次演唱《画扇面》,将它推向了世界舞台。
作者: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