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谢连华:首批霍元甲珍贵史料是怎样挖出来的
2025年09月09日 作者:信息科

        1983年,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登录全国各电视台,一时间,街头巷尾到处是谈论“霍元甲”的相关话题。那么霍元甲是谁?是哪里人?电视剧中有哪些内容与现实存在不同?人们找不到答案。

        因为提到霍元甲是小南河村人,且小南河村隶属于天津市西郊区,人们纷纷致电、致信给西郊区委、区政府,希望能得到正确的霍元甲史实。

        由于时代久远,部分档案散失,且在小南河村的霍氏后人也因霍公远赴上海,很多事情不熟知。基于此,西郊区委、区政府成立了“霍元甲史料征集办公室”(简称“霍办”),进行霍元甲史料系统性整理挖掘工作。父亲谢玉明成为“霍办”唯一工作人员,1984年5月—1985年7月,他九渡长江、六赴上海、南下广州,从那时起,霍元甲的史料在西青区从无到有。

        起初,一无任何材料,二又缺乏经验。父亲后经多方采访联系,迅速取得进展,走访了包括国家电影资料馆、广东省武协、广州医学院、上海精武会、体委、上海博物馆、文史馆等30余家单位;拜访包括广东省武协副主席、年近90岁的精武元老李佩玹、上海市著名掌故学者郑逸梅先生等知名人士20余人,其中包括全国文史掌故专家、精武元老、学者、教授,还有老上海通、老天津通及各界群众,共征集征借各类历史资料300多种,珍贵历史照片和海外照片200多张,这些资料中有10余种是国内仅存孤本、孤版或是手抄资料。

精武会员相关手册



《精武年报》及刊内目录


部分民国时期精武刊物


        挖掘过程中,发现了霍元甲在天津活动多年的旧址以及有关遗物、碑志等,并且找出了1944年拍摄的《霍元甲》影片孤本,还搜集到东南亚五国的精武会会刊、资料集等重要历史文献。

        经过大量史料分析,去伪存真,正本清源,写出了历史原真性的《霍元甲正传》和《霍氏练手拳及其在近代的承袭》两篇文章,发表在体育出版社《中华武术》杂志上,且在《天津日报》《沈阳日报》等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有关报道4篇,后又被《文摘报》《中国青年报》《南京日报》《梧州日报》等地10余家报纸转载,扩大了霍元甲史料影响,收到全国各地来信百余封,起到了澄清事实、宣扬爱国主义的作用。可以说当时西郊区掌握的霍元甲信息和研究成果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为此,上海市精武会和体委提出邀请父亲前往上海参加《中国精武会发展史》《世界精武会发展史》等编写工作。此外,广西电视台拟重拍一部符合历史真实情况的电视剧《霍元甲》,由武术界聘请父亲谢玉明与霍元甲之侄霍文亭担任历史顾问,父亲因工作关系,不便接受此类邀请,婉言谢绝。但随后父亲被聘为《中华武术》特约通讯员和上海精武会名誉会员。


1985年2月《中华武术》刊登的《霍元甲正传》


“霍元甲生平事迹展”在天津历史博物馆展出(左二为谢玉明)



天津“霍元甲生平事迹展”参观券


         “近代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生平事迹展”在天津历史博物馆开展的消息在全国见报后,从当年正月初五开始,一个月之内,就收到10余个省市来电、来函、来人接洽,纷纷邀请霍元甲展览到各省市巡展。新华社、天津日报、今晚报和外地记者纷纷前来采访,新华社还向全国发出通稿,各地报刊大都进行了摘登。


“霍元甲生平事迹展”在扬州展出(左一为谢玉明)


        仅在天津和扬州两市展出期间,就接待观众4万人次,其中包括港澳台和其他海外人士、外宾3000余人,在天津工作的10余位外国友人(含香港原港督夫人)也参观了展览。通过此次展览,加强了天津市西郊区与全国各地、海内外有关方面的联系,传播了爱国主义精神,为天津市及西郊区(西青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增添了一项重要内容。

1985年7月“霍办”工作停止,父亲在离开工作岗位前,又为霍元甲陵墓设计了一套图纸,共有十几张,全部上交区政府资料室,由白秉刚同志收存。




作者:谢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