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在沧州市捷地分洪闸采访后,我们寻根大运河记者团又有新收获,接待方领导为我们找到了能哼唱运河号子的老人。
在运河岸边,小村庄前,我们有幸采访到一位84岁的老人赵金岭。赵老正在河边放羊,虽是高龄,身子板却很硬朗,更兼精神矍铄(jué shuò)。听说我们是寻根大运河的记者团,非常希望听他老人家哼唱运河号子,老人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腼腆了一会儿后,终于开口唱起来。老人的声音不是太洪亮,但运河号子铿锵有力的气势丝毫未减,那种“哟,嗨!上来喽,嗨!……”的歌声,能把人带入古老的大运河水道上,眼前立刻浮现出一队队拉船的纤夫,在骄阳下躬身赤背,每迈一步都要伴着运河号子,艰难而又吃力地向前,向前,向着遥远的目的地一尺一尺地丈量着。
在泊头市的清真大寺里,我们再一次采访到会哼唱运河号子的李树元老先生。李先生说他家就住在运河边,祖祖辈辈都是养船户,运河号子是必须会唱的。李先生说运河号子分多种,有纤夫号子、摇橹号子,还有起锚号子、撑篙号子、拉桅号子等。号子节拍有快有慢,逆水顶流要使出吃奶的力气,节奏就要快,齐心协力拼命向前拉。要是顺水下行,就省力多了,号子的节拍就舒缓。
两位老人听说我们是从天津市杨柳青来的,都欣喜地说,他们随船北上,不知多少次路过杨柳青,还经常住在杨柳青呢。他们说杨柳青是个好地方,出年画,还出美女,地名也好听。他们说已经有很多年没去过杨柳青,不知现在变成嘛样了。
接连采访到两位能哼唱运河号子的老人,记者团的所有成员都很高兴。因为,运河号子也是大运河的根脉,那里蕴含着无尽的运河文化精神,开创、拼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正是有了这些精神,运河上英雄的人民才让大船在运河水上漂来漂去,顺水也漂,逆水也漂,漂起了北京城,漂起了运河沿岸无数码头的繁荣与发展。
明清时代,大运河漕船可是有两万艘啊,每年运抵北京的漕粮达四百万担。据杨光祥先生考证,每担粮合今天的分量是60公斤,百担就是6吨,百万担是6万吨,四百万担就是24万吨。朝廷不光是要漕粮,还要丝绸、布匹、茶叶、竹木、石料、瓷器等等等等,再加上民间进行商贸的船只,大运河上每天可是都要漂着数万艘大小船只的。怪不得有人形容说,“十万八千嚎天鬼,运河号子响连天。”那气势排场真是大得很。
我第一次接触运河号子是在8年前,因写长篇小说《赶大营》,开篇第一章就有纤夫拉船在运河岸边为美女柳霞争风吃醋,领号人借用号子泄私愤,与纤夫安文忠打起来的情节。那时因找不到运河号子我很着急,后来听说西青电视台几年前曾经采访过一位杨柳青老船工,有运河号子的音像资料,我喜之若狂,很快设法得到。在音像资料里,杨柳青老船工不但哼唱了十分宝贵的杨柳青船工号子,还说了一些趣事。比如,他说他们拉纤沿运河向南去,在杨柳青西边的碾砣嘴拐弯处,领号人高唱“哟嗨!拉欢了!哟嗨!”这时,有一群小孩跟着大船呼喊:“拉翻了!拉翻了!”气得领号人直蹦脚,用竿子吓唬小孩。这样的小细节太精彩了,在写小说时,我便用了进去。
水上行船有讲究,是不许说不吉利的话的。拉欢了可以,拉翻了怎么了得!记者团在通州采访时就听说过,通州的运河老人赵庆福从十几岁就在船上混,最初时不懂规矩,说了一句“开帆了”,被父亲打了两个嘴巴。父亲告诉他,记住,那叫“开蓬了!”
万幸,万幸!还有一些会唱运河号子的老人在世。更万幸的是,记者团有幸采访到他们,并为他们录下了音像。
作者: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