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罗澍伟,1938年生,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该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和天津历史的研究,主编有《天津简史》《近代天津城市史》《天津通志·租界》《沽上春秋》《近代华北区域的城市系统》以及《天津史话》等专著,发表论文近百篇,分别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天津市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适者生存,艺术同之
对于艺术来说,其生存能力具有一大特点,就是看它是否适应社会需求,能否融入社会和民生。而杨柳青近天津,最容易受到近代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有着一批在政治和文化上具有敏锐性的年画创作艺人,他们能够及时把社会的变动反映到艺术创作中去。应当说,这是杨柳青年画在近代发展的一个十分明显的特色。
据我了解,杨柳青年画到了清代中期以后,类似于门神神祇类的年画也逐步走向精细化。一些制作简单、线条简单的套版印刷年画都由周边地区生产,例如天津市宁河县(现宁河区)丰台镇。杨柳青年画也生产一些制作简单、老百姓喜闻乐见、符合老百姓生活习惯、符合风俗传统的一些年画,例如缸鱼年画。但是从现在传世的杨柳青年画来看,这些类型的画数量不是很多。基本上在明清时期就已经被贡尖年画等高档年画所取代,所以这些制作简单的普通年画的生产量应当不是很多。虽然不多,但它在年画中的影响不能忽视。因为,它们满足了民间需求,特别是天津地区的一些特殊风俗,这对于年画市场来说也是一种补充。
大约在我10岁时,我所能见到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已经非常少了,基本上都被成本低、印刷方便、制作量大的石印年画所替代,例如天津富华印书局等就专门印制年画。每过“腊八”,大城市里就出现了专售年画的摊位,也就是年画棚子。搭一个席棚,三面都围起来,上面挂满了年画,桌面上也都摆上了整卷的年画,然后让顾客来挑选。因此,在进入近代社会以后,这种生产方式的改变,对于杨柳青木版年画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现代技术生产的年画已经失去了传统年画固有的魅力,可由于其生产量大、价格低廉,于是在竞争中压倒了传统木版年画。除了民间崇拜的神祇,比如祭灶用的灶王、除夕用的全神、初二祭的财神是木版年画以外,其他的均被石印年画代替。我记得小时候家里的炕周围贴的年画,例如《二十四孝图》四扇屏,以及各种戏出年画、历史故事、历史典故都是石印的。
但是在1949年以后,杨柳青年画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它出现了充满生机的新年画创作。在充满生机的新年画创作的主题中,有土地改革、老百姓扫盲识字、农业合作化运动、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等国家重大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这些主题通通都呈现在了杨柳青年画的新创作里。这时候的杨柳青年画已经由年画艺人创作改变为专业的美术工作者来进行创作,但不变的是,在新年画当中仍然保留了过年的喜庆氛围,只不过是将旧的内容换成了当今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新内容。
一些人认为杨柳青年画是一种由不同行业构成的工艺品,相较于其他国画来说,并不专一和精深,缺乏“高大上”的感觉。我认为,所谓“高大上”,其实有一个相对的衡量标准。从现实来看,据我所知杨柳青年画的精品在国内外深受欢迎,特别是对一些精品年画进行装裱以后,是进行国际交流以及赠送亲友的一份非常珍贵、极具特色的礼品。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变化,现代人的审美也随之改变,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差异,那么就杨柳青年画如何从一种家庭年节的装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何创新生产出更多融入新元素的文创产品,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如今,杨柳青年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了中华民族必须永久传承的特殊技艺。我认为它的市场需求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只不过社会需求量肯定会随大众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杨柳青年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将要走向衰亡、走向没落。因为杨柳青年画所蕴含的诸多艺术形式、创作特点、丰富内容还没有被深度开发,只要我们进行深入认识和挖掘,那么杨柳青年画一定能够融入到更多当代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需求当中,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细致、不间断地研究,还需要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让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这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巨大的课题,也是杨柳青年画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所要面临的新的社会选择。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为了跟随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其自身便会淘汰那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部分,从而发展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部分,这是一种艺术形式想要健康发展必然会遵循的规律,杨柳青年画也不例外。我们回顾早期的杨柳青年画历史,清代中期以后的杨柳青年画从艺术质量、色彩、线条、景深等各个方面来看,都是后来的年画无法与之相比的。特别是清代中期以后至光绪、宣统之前,这段时期生产的年画达到了艺术质量的顶峰,无论从画面结构,还是内容上来看,直至现在,这些年画也不会落伍。前面我提到杨柳青年画可以作为一种礼品,除此之外它还可以作为一种家庭装饰,而这些利用价值就是杨柳青年画的生命力所在。杨柳青年画自从诞生之日起,它本身就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适应社会需求中前进,如同人的身体一般,会进行自我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
在自我革新和发展中,确实会有一些传统意义的技艺会逐渐消失,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在绘画原料中,如果还继续使用传统的植物性、矿物性颜料,那就需要耗费非常大的制作成本,甚至社会上已经无法生产出一些传统技艺中使用的原料;纸张也是如此,例如现在生产的宣纸这样的纯手工造纸,成本极高。所以现在制作的年画,会尽可能降低成本。就算已经出现了这些情况,但并不会影响杨柳青年画的艺术传承。我相信还会有一部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年画传承艺人,在国家的支持下,会坚持使用这些传统的原料、传统的画法、传统的纸张进行最原始的创作,这些都会永远保留。
如今,一些画庄为爱好者提供了亲手体验制作刷纸和填色的机会。我年轻的时候也买过一些印好线条的杨柳青年画,然后拿回去让孩子们自己填色,可以视作孩子们的业余喜好。这也是杨柳青年画发展至今的一种新的存在模式。
从目前来讲,随着社会发展,杨柳青年画的社会需求可能不会很大,但是也不会消失,只会随着社会前进,因为,现代社会是一种文化多元的社会。换句话说,以前过春节,除了能够张贴年画来进行装饰以外,就没有别的装饰品了。在社会需求多元化的今天,与杨柳青年画的兴盛时期是不一样的,有些艺术形式会受到冷落,或者是成为社会上的小众需求,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大力推广和宣传杨柳青年画,把非遗带进校园、带进社区,让更多的孩子和普通人接近并了解这种艺术形式。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我认为杨柳青年画不仅仅是天津城市的名片,它甚至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如果将四大年画生产地进行比较,那么,我认为杨柳青年画的艺术水准高、工艺精致、受众面广。我曾经也接触过高密的扑灰年画,它的装裱非常精细,但作为一种礼品来赠送的话,其精细程度和画面结构不如杨柳青年画。我们都知道春节已经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节日,有的地方甚至还把中国的春节规定为法定节日。而杨柳青年画作为春节中的一种寄托美好寓意的装饰,一些国外的亲朋好友对其的喜爱程度甚至比国内的人还要高。杨柳青年画不仅仅代表着民族情结、民族感情,还是国内外友人传递吉祥与祝福的纽带。对此,我感到十分自豪。
作者:罗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