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杨柳青人积极支援边疆,跟随左宗棠奔赴西部,走进新疆,他们不仅带去了烟、酒、糖、茶、针头线脑等,还将年画、秧歌以及包括《画扇面》在内的天津民间艺术、乡间说唱一并传播到大西北,并拉动了赶大营沿线陕、甘、宁、晋、内蒙古等地的文化发展。岁月荏苒,《画扇面》一直在陕西处处传唱。津西小曲《画扇面》在陕北迅速“入乡随俗”,凸显西北风、黄土情。
陕北各版本《画扇面》唱及近百出戏,甚至更多,乃至成为陕北戏曲故事歌重要代表。比如《李三娘推磨》《托兆碰碑》《一捧雪》《渭水河》等,数不胜数。关于戏出名称,大多出现在《画扇面》中每一段落的首句,即交代出主角、才女画师白俊英所画的内容,如唱“五一出画上《黄鹤楼》”“六一出画上《走雪山》”等。也有把剧名唱在下一句,如“六一出画上五端阳,《辕门斩子》杨六郎”等。这其中,以安塞农民艺人的演唱最为高远、婉转、真性情:“天津卫城西杨柳青,有一位美女名叫翠英,她从小学会画画,小小人十九春,丈夫在南京赶用功,常年年来到四月半整……”
在西北民间,白俊英也被经常唱成柏俊英、白仲英、白秀英、翠英、翠玲、白二姐等,甚至天津卫也唱成了北京城。比如陕西绥德人唱“北京那城西杨柳一苗青,有一个美女白仲英”,不一而足。《画扇面》在内蒙古西部经化装式演唱,发展为欢快热闹的二人台,而山西的二人台《画扇面》则被演绎成女画家杨柳清(青)的爱情故事。
通过赶大营,杨柳青小曲《画扇面》在西北的传唱过程中,因区域不同、方言发音各异,再加之父领子作、口传心授、随口成习、自娱自乐等民俗特点,从而版本、曲词多变,甚至“混淆”,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画扇面》始终洋溢着田野气息,乡里乡亲,想唱就唱,只要率真、随性、快乐就好。但万变不离其宗,《画扇面》的内核不曾改变,一定是杨柳青的佳人白俊英,一定是她善绘美扇的故事,如此才经久不衰,才脍炙人口。
作者:由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