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绘画与生活同在(一):初心指引我前进
2025年08月25日 作者:信息科

        李智英,1938年生人,1958年初中毕业后进入画社工作,父亲曾是画社裱画职工。进入画社后师从潘忠义,学习杨柳青年画彩绘技艺,热爱传统年画艺术,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在彩绘工作室工作三十多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90年退休后,在家中仍然坚持绘画。

初心指引我前进

        杨柳青年画是著名的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一,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杨柳青年画产生于明代崇祯年间,清雍正、乾隆至光绪初年为鼎盛期,形成了“年画店铺通坊皆是,画牌相招彩幌遥对”“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繁荣景象。至今,杨柳青年画已流传三百余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年画将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完美结合,采用半印半画的制作方法,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印拓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先后经过勾、刻、印、绘、裱等纯手工制作过程。如此工序下来,使得杨柳青年画笔法细、人物秀丽、色彩明艳、形式多样,具有一种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魅力的独特艺术风格。

        在多种工序中,彩绘正是起到了收尾、点睛、升华的作用。它采用丰富多样的颜色、细腻柔美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动态感以及亲切感,完美展现出年画的“年”味儿,画有年味,年在画中,祥和喜庆油然而生。

        我叫李智英,1938年生人。1958年我初中毕业后,通过考试进入画社。我的父亲原是画社的装裱画职工,在父亲的影响下,我自幼便对杨柳青年画有所了解。同时,我也爱动手在纸上画画,简单地画些花鸟鱼虫,还有小动物,这也是我绘画的入门阶段。对于彩绘的喜爱,正是从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带上自己对于绘画的初心,在考入画社以后,我坚定地在彩绘工作中不断进取,争取练就更强的本事。

        刚入画社,画社领导为培养各位社员的积极性和劳动能力,带领社员们去海河边参加劳动,锻炼身体。那时候正处寒冬,我们在海河边上,吹着寒风,手握铁锹,挖土填坑。面对这些劳作,我们不曾叫过一声“苦”,全当作是入社的一次精神修炼。而在一次劳动中,我不小心受伤了,去往医院治疗,医生嘱咐我要休息一年才能痊愈。当得知自己将会有一年时间在家休养,我担心画社的学习和工作会被落下,不愿意浪费时间。于是,我休息半年后,便立即回到岗位。身边人都劝我好好休息,但是我坐不住,我迫不及待地想快点回到岗位,拿起笔。

        那时候,我拖着受伤的身体,仍然坚持每天画画,锻炼自己的基本功。我会在墙上粘上一大张白纸,目的是能随时随地练习勾线。一天画一张,画满一面墙,就贴另一面,直到所有墙都画完了,就在原来的那一层上覆盖新的一层,继续画。每天练习完一幅画,我的心里感到十分痛快!



作者:李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