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谢连华:话说杨柳青元宝岛部分地名
2025年09月11日 作者:信息科

        杨柳青元宝岛,是一个由南运河故道和新河道包围而成的人工岛。这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资源丰厚,岛内部分地名,除名称吸引人外,其内涵和来历,亦有可说之处。

        一紫竹庵

        位于杨柳青中部,南运河南侧,面临武汛前街,长60米,宽30米,在庵堂旧址扩建而成,居民约20余户。

        相传,在清代嘉庆年间,建有紫竹庵,围墙似龙脊,且为土红色,镇民习惯称呼为“红墙庙”,清末流传的杨柳青十景中“女墙残月”,即指此处。庵内供奉盂兰菩萨,配有协天大帝(即关公)、周仓、关平、二郎神和哪吒。院内曾有古槐一棵,为建庵时所种,三人才能合围,树身多孔,多有神话传说。每年阴历七月十五,庵内举办“盂兰盆会”,至夜施放河灯,沿南运河顺流而下,绵延数里,佛音缭绕,缈若仙境。

        20世纪50年代以后,废庵兴学,改为杨柳青第五小学十五街分校。20世纪70年代校址迁移,改建民宅。虽庵堂不在,此地却也以庵得名,流传至今。

        二玉皇庙

        位于元宝岛西岛界内,为杨柳青镇十五街原居住区振兴道东端两侧(今已无存)。

        此地名来源于一座寺庙。明代崇祯年间,为天泉法师所建,大殿三楹,内部供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日、月、雷、电诸神,左右两侧为二十八星宿、三清教主,西侧有碧霞元君、眼光娘娘、送子娘娘。山门内有四大金刚,高大威武。明末天津总兵周遇吉在此伏击窜入关内滋扰的清军,以少胜多,传为佳话。清朝顺治年间,天泉法师坐化,葬于庙东南坡下,并建三塔。玉皇庙遂托于白衣庙、大王庙道士管理,在庙北建道士宅邸。清朝咸丰三年(1853),庙宇被焚,逐渐破败至无存。后世在此遗址上建设住宅,遂成居住片区,以庙为名——玉皇庙。

        三义和庄

        位于元宝岛西岛内,曾有一居住片区,称为“义和庄”。义和庄片区在元宝岛西岛内,东为紫竹庵片区,西接建设路,南临振兴道,北到南运河。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天津,义和团与爱国清军进行了激烈的阻击。但由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屈膝卖国,使得天津城很快失守。义和团数万人遭到反动军队及八国联军联合镇压,损失严重,被迫退出天津城。义和团首领之一张德成左臂负伤,带领2000余人退入杨柳青,在当时的运河岸饭店子街南口扎营,计划由此经碾砣嘴、良王庄退回独流,并向当地保甲局筹措粮饷,因杨柳青难民众多,张德成不忍,遂退走。后来杨柳青人为纪念义和团,在扎营处取名义和庄,以资纪念。后世此地砖木结构平房居多,以义和庄、前义和庄、后义和庄形成义和庄居住片区。

        四文昌阁

        位于杨柳青原和平南大街南侧,今属元宝岛东岛。占地29210平方米,建筑面积1013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天启二年(1622)被白莲教王好贤部队焚毁。崇祯七年(1634)本地士子又依原样重修。清咸丰三年(1853),又被烧毁。咸丰八年(1858)再次重修。民国30年(1941)和1965年,两次维修。

        阁呈六角形,高15米。北为正面,带胎基座,砖石砌成,直径5.6米,高2.3米,正面出月台,比基座伸出0.82米,阶石十二级,阁身有通天柱六根,拼成六角,边角长2.5米。计三层,第一层高3.4米,木柱外有廊,正面开门木柱间,砌墙有窗,墙外有木栏杆;第二层高3.2米,正面为隔扇门,周围有坎墙;第三层高2.9米,六面有窗,阁顶宝瓶下为六个龙头,每个龙嘴吞一个脊。顶和每层出檐下有阁铃,二层和三层的砖角拱出象鼻子,总体建筑工程玲巧、精细、壮观,体现古老建筑风貌,造型挺拔俊秀,被誉为杨柳青“三宝”之最,也是杨柳青唯一保存下来历史较长的古建筑,此阁为市级保护单位。

        在文昌阁以西,1979—1981年,曾建有村民胡同11条,均为砖木结构,以此地名为“文昌阁西”,所以这11条胡同也被称为文昌阁西1条、2条、3条……11条。

        五张家园

        此地位于元宝岛东岛内,相传是清朝乾隆年间,张姓人士的坟地,后人们在此建房,遂成为居住地,推算为西至柳口路,东至龙王庙胡同(已拆除)。

        六冰窖前

        此地位于元宝岛西岛内。杨柳青的冰窖行业始于清乾隆初年,由杨青巡检司与武汛衙门会办,在武衙(今十五街武讯胡同东侧)南墙外挖窖藏冰。起初本名冰差,是为河路过往官船,所供食品防腐保鲜之用,经费出自镇中商户、船户。后渐与本地商户合作,按本地经营饮食、肉类、鲜果等行业,以及富户,每年按所需数量预收订款,做为冬季窖冰之用,不再向商船户等敛款。

鸦片战争后,运河航道梗塞,船只渐少,王公大臣南北往来,多依靠海上轮船。在同治初年,改为个体商户承包,除对过往官船照常供献外,每年向杨青巡检司交银五十两及武汛租地费若干,发给龙票(具有龙形图案的许可证),不准其他户私窖冰块,成为一种封建性的专卖把持势力,清末至民国后管理冰窖经营者为戴筱臣,民国后虽已无此持权,而仍为其一家所独占,1932年戴筱臣死后,为其兄戴连泉接办至解放。

冰窖前的地名,相传是清朝光绪六年(1880)形成。因此居住区位于戴家冰窖前边,而称“冰窖前”。

        七武汛胡同

        此地位于元宝岛西岛内。隔南运河与石家大院斜对望。南起武讯前道,北至南运河,长42米,宽4米。砖木结构平房,原有居民8户,20人,均为汉族。相传于清光绪年间形成,因此处曾设武讯衙门,故名。旁边另有武汛小胡同,武汛南胡同。

        八龙王庙胡同

        此地位于元宝岛东岛内,相传是清朝乾隆年间形成,因胡同北侧曾有一座龙王庙,故名。

        九佛爷庙胡同

        此地位于元宝岛东岛内,北起和平大街,南至和平南大街,为砖木结构平房区,相传于清朝乾隆年间形成,因其紧靠佛爷庙,故称。胡同分为大胡同和小胡同两条,大胡同在小胡同西侧。

        十纸房胡同

        此地位于元宝岛东岛内,北起和平大街,南至和平南大街,为砖木结构平房区,相传于清朝道光年间形成,原本无名。1915年因住户王奎升在胡同南口开设捞纸作坊,故名。

        十一草坝

        此地位于元宝岛西岛内,隔南运河与石家大院斜对望,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此处系南运河转弯地带,汛期常决口,后用草捆成草龙,定桩加固以挡洪水,故称草坝。建国后,群众逐年建房,遂形成6条胡同,为砖木结构平房。

        以上介绍,仅仅是杨柳青元宝岛独特地名的一部分,现在这些地方已经消失,但是我们把她们的名字记住,也就留住了那一段历史。杨柳青镇文化的博大精深,历史之深邃是我们永久挖掘不完的。




作者:谢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