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我们重新找到了根
哈密市是进入新疆后的第一座大城市,也是当年左宗棠率部进疆攻下的第一座县城。他采取了急攻慢进的战略,攻下一座县城后进行巩固,然后再继续向前攻城。因此,哈密便成为清军出嘉峪关后第一个重要的后勤基地,也成为天津杨柳青大营客进疆的第一聚集地。他们担着装满日用品的挑子,赶到大营向清军出售商品,确保了清军的部分后勤供应。后来,逐渐有杨柳青人在哈密扎根落户。经过几代人的生息繁衍,已经基本与当地人同化,年轻人都说一口地道的新疆话。
《今晚报》“赶大营寻踪”采访组到达哈密后,寻找天津杨柳青人后裔十分困难。哈密博物馆、哈密地区国际旅行社帮助记者打了近百个电话,千方百计寻找天津杨柳青人。有好几位导游甚至给自己父母打电话,打听在哈密的杨柳青人的踪迹。最后一位女导游告诉记者,她姐姐的邻居是一位天津杨柳青人。于是旅行社负责同志派两位女导游陪同记者,驱车来到哈密市人民路,找到了62岁的杜光祖。杜先生原在新疆铁路部门工作,退休后回到了哈密。杜先生的爷爷、父亲都是大营客,临终前都对他叮咛:“你的根在天津杨柳青,千万莫要忘了咱们的根!”杜光祖在1979年第一次到杨柳青寻根,见到了堂叔杜家凤。堂叔和他的孩子们,热情地欢迎了这位多年不见的远方亲人。杜光祖对故乡杨柳青印象太深刻了,回疆后逢人便讲家乡的故事。1992年,当他再次到故乡杨柳青探亲时,那里的建筑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平房不见了,到处是新盖的楼房。老宅子没了踪影,堂叔家不知搬到哪里。有人告诉他,杜家凤已经去世了,其子女都搬到楼群住了,但都不知道具体的住址。杜光祖寻到的根又断了,只好懊丧地返回哈密。他仍然不死心,2001年又派女儿、女婿到杨柳青寻根,但最终仍是无功而返。当听说天津老家来了人时,杜先生高兴万分,热情地邀请记者到家中做客。他让女儿、女婿买酒做菜,非要宴请家乡的客人不可。他说:“我想念天津杨柳青的亲人,请一定通过《今晚报》帮助我们。”
杜光祖陪同记者拜访了其二叔杜家祥。这位老人时年已86岁高龄,他讲述了当年随父亲赶大营的经历。杜家祥的祖父叫杜恩贵,祖母冯氏;父亲叫杜金波,母亲张氏;另有一个叔叔叫杜金寅,一直留居在杨柳青。杜家祖居在杨柳青镇纸坊胡同杜家庄。1917年,杜金波为了“跑荒”,套上一辆胶皮大车,带着妻子和长子家麟(杜光祖之父),抱着刚刚满月的次子杜家祥,踏上了赶大营之路。杜家祥说:“我从一个月时就离开了故乡,一出来就是86年,我想老家呀!离家时,祖母冯氏担心我太小,于是这位小脚的妇女硬是跟着赶大营的人来了新疆。全家人走了大约一年的时间,终于到达迪化(今乌鲁木齐)并落下脚跟。”在新疆,杜家的人主要靠“跑马车”等谋生,后来一度居住在临近迪化的古牧地(今属米泉市)。杜家祥9岁开始读小学,1939年9月在新疆学院毕业,分配到当时哈密县政府民政科工作,父亲杜金波此时已客死迪化。临近全国解放,哥哥杜家麟和妻子思念家乡,于是带着儿子杜光祖等子女,全家迁返天津杨柳青。途经哈密看望杜家祥和三弟杜家熙时,因为那时沿途正有战争,所以被两个弟弟劝留在了哈密定居。
新中国成立后,杜家祥曾任哈密中学(今哈密二中)校长,1983年在哈密师范学院退休。目前他正在准备修撰杜氏家谱并整理杜家赶大营的史料,无奈与天津亲人失去联系,一直难以遂愿。杜家熙退休前曾任哈密县委统战部副部长,现也居住在哈密。杜家从杜金波赶大营到新疆算起,现在已繁衍到第五代,约有三四十口人。杜家祥老人说,人老了,不知为什么,现在越来越思念家乡,可回家的路真是太长了。
“赶大营寻踪”采访组到达乌鲁木齐市时,突然接到了来自天津杨柳青的电话。电话是天津燃气集团公司西青区营业所的杜俊峰打来的,他说《今晚报》报道的哈密市的杜光祖就是他失去联系的堂叔。他的亲爷爷就是报道中提到的杜家凤。杜俊峰向记者索要了杜光祖家里的电话号码。第二天,杜俊峰又给《今晚报》采访组记者打来电话,说与堂叔通了电话,感谢《今晚报》帮助他们找到了在新疆的亲人。时年86岁的老人杜家祥也让侄子杜光祖给记者打来电话,再三感谢《今晚报》帮助杜氏家族重圆。“我们重新找到了根!”
作者:赵宝起 王振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