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徐文路:张窝村疙瘩爷庙游记
2025年10月10日 作者:信息科

        在我所见到的寺庙中,庙宇的名字是一件很庄重、很严肃的事情,从不随意,也很少用俗名。当听到张家窝村有一座叫“疙瘩爷庙”时,很好奇,于是因工作原因顺脚去了一趟,听周边大爷大妈一解释,好复杂呀!原来还有一个长长的故事在里边。

        话说倒霉的大宋朝,一建朝就和大辽、夏、金、元为了地盘打了起来。北宋的大将军杨继业为保大宋,带着自己的七郎八虎东征西伐,把大辽国的军队赶回三关之外。张家窝地区是两国交战的缓冲区,七郎八虎把它建成大宋的运粮道,后来又变为番邦的一个管辖区域,总之这片区域情况比较复杂,这里的百姓在两国拉锯战中艰难地维持着生活。没战争时,人们就想生活好一些、富足一些,然而这里常常是十涝九旱,盼着有一个风调雨顺的日子。在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他们为四海龙王盖了这座不大的土庙,逢年过节拜祭。

        听老人说,为什么选这块地方盖庙,因为这儿有棵老枣树,过去是杨家将穆桂英拴马歇息的地方,沾了杨家将穆桂英的灵气,它才成仙,给人们治头疼脑热很灵。大人小孩儿们还绘声绘色讲起杨家将的八郎与他妹妹怎么给人们治愈各种疙瘩(大疮、天花等),特别是妹妹,有起死回生之妙招儿,人们亲切地称她为“疙瘩爷”。据疙瘩庙俗家弟子说,杨八郎是杨继业收的义子,本姓柳,直隶省香河人,与番邦交战时被打散,追到张家窝一带,又被张家窝好心人藏匿起来才躲过劫难。为了报答好心的张家窝人,把寻他而来的妹妹留下一同为人们治病。他们仗义疏财,扶危救困,同时在治病中向人们宣扬忠恕礼仪,文雅之风尚在当地逐渐兴起。当他们得道成仙时,已到清光绪八年(1882)。人们为了纪念他们,以“疙瘩爷”名取代龙王爷庙名,并捐钱、捐物扩大庙宇面积,本村信士们还把诸如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药王、判官等神道佛牌位放在供桌上一起拜祭。从此,疙瘩爷在津西南地域上广为传诵。1976年以前是张家窝村小学校,因唐山大地震庙宇严重受损,震后村里用红砖临时堵上并做大队副业仓库用房。1986年村民们自发捐款、捐物重修疙瘩爷庙,殿内东西两壁绘制降龙伏虎图,又在离原址10米之南侧修斗拱山门,门券外上方镶有“恩及九州,高照环宇”八个大字。1993年全村集资再为疙瘩爷、八郎爷、观世音菩萨以及龙王等铸造金身,重新修葺并油漆彩绘,殿内富丽堂皇,瑞气缭绕。

        如今,一进张家窝村,满目都是遮天蔽日的高楼大厦,再也觅不到旧时的一丝痕迹。穿过迷宫般的楼区,一座10余米高的斗拱券门楼,一片破败的青砖瓦房进入我们的视野,它虽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却让我们找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如今的疙瘩爷庙虽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但殿内依旧香火缭绕。“ 欧、欧,睡觉嘞,狼来了,虎来了,老和尚背着个鼓来,那里藏?庙里藏……”仿佛又看到跑来跑去的孩子,嘴里唱着欢快的儿歌。八郎爷和他的妹妹仿佛背着鼓,让人们跑进庙里,他们守住庙门,抵挡着凶煞恶魔(天灾病祸)。



作者:徐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