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信息
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杨柳青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厚,手法新颖,形式灵巧,兼具实用、鉴赏、教化三种功能。既注重文化传承,又突出时代精神。因而,它作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典型代表,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天津宝贵的文化资源和靓丽的文化名片。杨柳青年画就是一部大部头、形象化的生活百科全书,讲述杨柳青年画故事,犹如打开天津民俗文化的历史长卷,在浏览和审美中找到解读天津的人文密码。
杨柳青年画和天津方言,表面看,似乎无所关涉;但换个角度切入,从内容、手法、风格、地缘等方面开掘探析,就会发现——杨柳青年画和天津方言,在地域文化层面,互为表里,血脉相通,相济相生,只是以往我们未作深究,习焉不察罢了。
从内容上看,天津方言俏皮话、绕口令、童谣、唱词等民间文艺形式在杨柳青年画中都有艺术再现。
(一)年画《俏皮话》或描述社会现象或讽刺不良行为,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卖鸡子儿的回家——剩蛋(谐音受宠的孩子),小炉匠带眼镜——找碴儿;一百斤面蒸寿桃——废物点心;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洗脸盆扎猛子——不知深浅;扳不倒儿打算盘——不识数;天灯竿上绑鸡毛——好大掸子(胆子);半夜叫城门——找碰钉子等。将民间口语转化为可视画面,形象生动,神态毕肖。
(二)年画《绕口令》,“我家有个肥净白净八斤鸡,飞到张家后院里。张家有个肥净白净八斤狗,咬了我肥净白净八斤鸡。卖了它肥净白净八斤狗,赔了我肥净白净八斤鸡。”四幅画依次是:公鸡飞到隔壁张家后院,张家白狗怒目而视,白狗咬公鸡,为了赔偿张家,夫人把狗卖给别人。
(三)年画《童谣》,画面是:夏日忽来雷阵雨,风吹柳枝摇摆,两位少年指前方,一个和尚背着大鼓跑来。童谣为:“风来了,雨来了,老和尚背着鼓来了”。
(四)年画《刘二姐拴娃娃》,源于天津曲艺唱词:“这个刘二姐,出阁五六年,没生过一女,没养活一男。娘娘宫的庙会,三月初三。这个刘二姐,一心要把娃娃来拴。……”画面是:身着粉红色旗袍的刘二姐身背刚拴来的娃娃,从天后宫山门走出,路过宫前庙市。身着艳丽的美女立即吸引了众人目光——卖茶汤的摊贩把开水冲到自己手上;卖烧饼小贩只顾回眸凝望,篮筐里的烧饼被狗叼去而不知;遛鸟者因看美女,结果鸟笼被撞破,小鸟破笼飞出……。此情此境,不禁令人想起汉乐府《陌上桑》“但坐观罗敷”的喜剧场景。生活化的情趣,栩栩欲活的人物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谭汝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