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方志业务 > 档案编研

档案编研

史志要服务于经济建设
2019年07月05日 作者:信息科

        “资志”、“兴利”是以经世致用为精神宗旨的古代志书所剧院的主要功能。在改革开放的今日,所谓“资志”、“兴利”已愈发趋近于经济建设这一时代内涵,志书如何走入“高阁”,重新焕发生机,在经济建设中真正成为信息产业的一员,这是当代志人急需深入思索与探讨的一个问题,也是时代对志书提出的迫切要求。

        一、对“资志”、“兴利”的扬弃。

       “资志”、“兴利”是我国古代志书的重要功能,也是古代志书人文价值的重要表现。“所谓资者,资助;治者,志国也,言志国者可借以为助也”。方志记述一地历史与现状的社会文化现象,容天、地、人于一体,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采用“史笔”原则,是对一方地情的真实记录,自然历来成为当政者“资志”、“兴利”的首选文献。“以史为镜,可以知古今”(唐太宗语)。“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明太宗语)。毋庸讳言,因受传统政治、文化思想影响,古代志书“资志”、“兴利”功能有其历史局限,尤其囿于代圣贤立言,为当朝者歌功颂德的思想,所谓资治者,无非是当朝的王侯指正的宦官,它们所安固的是郡王的社稷,维护的是帝王的久安。一部《资治通鉴》,全书贯彻了一千三百余年的史实,其实质也无外乎为封建统治者从历代的治乱兴亡中取得必要的借鉴,因而在经世致用的精神旗麾之下,古代志书所谓“资志”、“兴利”的功能无法避免到具有一定的蒙蔽性和虚伪性。因此,新编志书要对传统志书的功能进行扬弃,在继承其“求实存真”、坚持“史笔”的写实原则以及经世致用、“学归所用”(章学诚语)的人文特征同时,传统志书以“资志”、“兴利”为旨皈的重要精神内涵在新编志书中应赋予全新的含义,即采用科学的唯物史论而非唯心史观,科学地记述一方的历史现状,揭示出社会历史变迁及其发展规律,真正体现出“人民方志人民写”的著述特色,最终服务于地区建设,造福于一方百姓生活。

        二、创造与服务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内容形式。

      (一)调整内容。首先要改变传统志书在内容上的分布比例。新志应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重视,改变旧志重人文而轻经济的著述模式。应该指出,缘于建国初期的新编志书,在内容安排上已经对传统志书重皇恩庆典、官师科甲及典籍制度、名宦人物和经济方面进载丁口、贡赋、物产等记述模式而有了质的突破,经济部类在新志中已占有较大比重,但新志在经济部类内容的具体记述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如果以服务于经济建设为基点来关照志书的资料,那么志书的记述角度自然会产生全新的转变。这首先应考虑强化和深化经济部类的记述,改变经济注重管理与措施方面记述而对经济管理的对象本身则没有细致的记述。对第三产业的记述除基本指标外,应加强记述的深度和广度。在地理编的记述中,应尽量缩减有关疆域位置,地貌气象等一般化的专业性记述,而是有重点到把自然地理转向经济地理,尤其应加大对当地具有特殊的各类资源记述,这样,既可克服地理编中记述内容因共性较多而造成的重复又可突出特点,反映特殊,以翔实、系统的数据资料为当地的资源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对于历来篇幅较为庞大的党政群团记述,更应将例行会议、日常活动及常规性工作篇幅予以删削,而详细地记述有关党政工作的成果、经验及教训等信息资料,将冗长的会议、报告、总结等进行序化处理,使之成为具有可检性的文献资料。随着党政机构改革,党政职能部门工作会更趋近于专一化,其中大量内容将归属于经济部类,这种“删繁就简”式的记述方式,即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也可避免因“水分多”二造成内容上的空洞与雷同。当然,其它篇章内容,如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等内容也应转变角度,将记述的内容向更深处、更细腻处延伸,以更直接,有效的资料,以服务于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建设。

       (二)创新形式。适应于经济建设为宗旨的记述内容,则是志书篇章结构的调整与创新。一方面,可依据所记述内容的实际情况,对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立性较强的事物不拘格套,独立成章成篇,通过较完整的个案性资料来加强记述深度、广度,以典型的、最新的资料剖析事物机理,展现其发展脉络,为当地经济开发建设提供富有效度的地情信息。另一方面,在经济部类中,应加强系统性、综合性记述。目前,许多新志已开始灵活地采用各种简述形式,对志书编写形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如新编山西《潞城县志》,在经济部类设经济简述编,按经济学要素,以大量的数据和图表资料对该地的生产关系变革、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建设投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等作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为当地的经济开发与建设提供了翔实的地情资料和背景常识,同时,就志书的文本来说,也增强了时代性和著述性。

        三、探索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新途径。

        (一)志书亟待走进市场。客观地讲,志书在现今并未引起广泛的重视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其中有长期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但作为著述主体,需要的则是观念的转变,志书服务于经济的功效大小,最终取决于执政者或经济建设者与志书结合的程度,或者说在多大程度上参考了志书。志书要走向市场,被市场所接纳首先要求志书的编写者对现实情况作具体的调查与分析,参与地情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料收集,满足社会的需要。“酒好不怕巷子深”已不能做为当代志人的可取姿态,而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力争把握时代的脉点,贴近现实的需要,做到“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一部完成的志书,不能束之高阁,而应该促其不断商品化,因为志书只有在被参考和使用时,其内在功能才可得以发挥,尤其在日益开放的今天,地方性建设已扩展到世界范围,方志作为投资者、开发者最可信的、真实的地情资料,因其在建置沿革、风土人情、交通邮电、历史文化等方面独一无二的权威性、丰富性,能产生出一般招商广告无法比拟的作用。另外,方志部门还可开展二次文献的编纂,以志书为依据,根据部门或地区领导乃至个人的不同需要,适时地完成专题汇编,浓缩志书精华,以灵活多变的方式服务于地区经济建设及来自于社会各层的不同需要。

        (二)志书与现代信息技术接轨。作为以纸为介质的实体性志书,具有巨大而潜在的技术能量。古老的地情载体,急需与现代信息技术接轨,以充分发挥志书的利用效率,革命性地拓宽其服务功能,而以电子书刊或电子网络为主要志书形式的志书电子出版,以储量大、形式广博,保存的长期性及多主题的可选择性冲出了一般志书发行量、传播范围及传播速度的种种局限,可直接驶入“信息高速公路”,使纸介质志书凝固的信息资源转变为极富冲击力的信息流,全方位地开发书中的信息资源,使其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以数字足于信息不断市场化或信息功能不断娱乐化、知识化的个体性需求。关键要树立服务意识、信息意识,以适应市场的要求,不断开发地情信息系列产品,使之成为地情信息的储存库和集散地。因为,这是志书在信息技术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发展对志书提出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