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走近伊宁“汉人街”
2025年06月30日 作者:信息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有一条名声响亮的“汉人街”。2002年10月8日上午,在原伊宁市工商局局长杨俊甲老人的陪同下,《今晚报》“赶大营寻踪”采访组对“汉人街”进行了探访。

        据杨俊甲介绍,伊宁“汉人街”原是一条长约两公里的巷子,道路曲里拐弯,两侧店铺林立,行商坐贾吆喝往来,可谓盛极一时。当时聚集在这里的“汉人”约有3000人左右,店铺达400余家。杨俊甲告诉记者,所谓“汉人”,其实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赶大营的天津杨柳青人。记者见到的“汉人街”,其主体部分如今已改造为新华东路,街上车水马龙,商贸兴旺,目前仍是伊宁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杨俊甲一边走,一边给记者介绍着“汉人街”上老店铺、老企业的遗址旧貌。杨老的父亲杨恩奎赶大营到达伊宁后,曾经在“汉人街”开过公兴和杂货店,还曾与人集资办过三民学校、三民电影院等。这些杨柳青人的旧迹,随着城市改造的加快,如今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在杨老的指点下,记者不停地追寻着当年“汉人街”的旧貌,按下相机快门。今日新华东路四巷,是当年“汉人街”的一部分。这里老房子保留较多,从花纹斑驳的木门和历尽沧桑的土墙上,尚可依稀推想当年“汉人街”的繁华。在巷子的另一个拐角处,有一家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龙喜综合商店,主人杨德明热情地将记者让到了家里。杨德明祖父叫杨永贵,是杨柳青镇碾砣嘴人,1912年赶大营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后来又迁到伊宁“汉人街”,当时开了家小铺子,字号也没有。杨德明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汉人街”的杨柳青人后裔近年已陆续迁出,仍住在老宅的连他算上只剩两家,因此“汉人街无汉人”已成了“伊宁三大怪”之一。

        “大桥板没有桥”是伊宁的另一怪。大桥板是当年“汉人街”的中心地带,原来有条宽达五六米的大渠,如今大渠已变成窄窄的小水沟,桥自然也就没了。杨俊甲介绍说,大桥板附近坐落有三民电影院、文化舞台(戏院)、新华楼馆子等,因此形成一个很大的夜市,每晚聚集在这里卖干鲜果品、杨柳青风味小吃的商贩有五六十人之多。

        离开“汉人街”时,杨俊甲还告诉记者,由于杨柳青人聚居并基本沿袭着天津老家的生活习俗,因此居住在“汉人街”附近的少数民族同胞也受到影响,不少维族老人能讲比较流利的带有杨柳青口音的汉语,还有的喜欢上了京戏,成为票友。(《今晚报》2002年10月9日晨新疆伊宁专电)




(2002年10月9日《今晚报》第2版“时事”)

作者:赵宝起 王振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