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自小总听老人们嘚啵北门这个北门那个的,我就很好奇。记得六七十年代,以北门取名的商店有北门粮库、北门煤场,好像这个具体的地址就在建设路(80年代以前称和平路)与新华路交口处。难道杨柳青还有城墙?就北门一个城门吗?后来偶尔看到一个人的住址是东口直门。东口直门在哪?这东口直门是不是跟西城门有关系?这引起我的探求欲望。按照中国建筑和习惯,有北门就有南门,如果有西门的话肯定就有东门。到底有没有东西南三门?具体地址在哪?查阅了有关资料,从最早记录杨柳青的清康熙本《天津志》内查找,没有发现城门一说;清嘉庆版《津门保甲图说》中也没标注有关土墙、城门图片;民国时期的东莞张裁江撰写的《天津杨柳青小志》一文,也未见其踪影。难道说它是清以前之建筑?如果是,历史资料必有其踪迹,但通过查询,皆无。
在采访了几位九十余岁高龄的老人后对杨柳青土城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第一,它始建时间大约在公元1931年前后,据老人口述,他在七八岁时看到白脖(国民党士兵)在夯土修墙。第二,它有四门,通常由白脖把守。
它的四门遗址大致位置是:北门在旧镇(2003年以前)的新华道西段搬运宿舍与团结里之间,现在的时代豪庭(二期)社区内,具体位置大约在10号楼左右。
老北门示意图
时代豪庭二期小区内
1948年12月28日北门还尚在。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攻打天津外围区域——杨柳青时,国民党士兵还以北门城墙做掩体负隅顽抗。据老人们讲,有个国民党部队连长趴在城墙上,一挺机枪阻挡了解放军前进的步伐,有几位解放军战士在他的点射中壮烈牺牲。战后,为了解放军大型战斗武器进驻方便,北门以及附近城墙一并拆除。
南门在哪?大多数杨柳青人都会认为没有南门。这个观点是依据杨柳青南有南运河,以河做屏障自古有之,这是每个人都可以想象出的,而事实恰恰与之相反。据九十余岁的阎树清老先生回忆,南门不但有,还很鈼实,贼人进入得费点劲儿。他描绘:紧挨运河北岸,是用木桩排起来,一直接东西门城墙,从木桩中部打眼儿又用铁链把它们串在一起,使木桩成为一体。从运河北岸看木桩墙,看不出它能有多大防护作用,人可以钻过两木桩之间空隙,但钻过去却无插脚之地,自然滚落河内,有死无活。而从河面一边观瞧极为险峻,要想爬上河坡不借助绳索根本不可能。有人说60年代初他还看到河边埋着长短不齐的木桩。他们认为这些木桩是阻档流坡之用,想不到他们是土城南墙。据闫老讲,他家是开澡堂子的,使用的南运河水,每天清晨4点多钟都要挑满十几个缸的运河水,坉一天,晚上进锅炉,第二天早上正好烧开了使用,而空着的十几口缸还要在清晨4点钟挑满。他们的澡堂子紧挨河边,却隔着城墙,确切说透过木桩之间的空隙清晰地看到南运河水,必须出入南门才能把水挑进缸内。冬天开城门时间最早7点,夏天最早6点,要是等开城门时间,那就晚了八期了,闫老先生说,他的父亲每天早上头一件事就是求白狗子开城门。杨柳青城南门到底在哪?笔者急不可耐问闫老先生,南运河北岸串堂子与澡堂胡同之间,现在的石家大院西围墙与御河人家之间。
东大门在哪?口直门大街和土城门没有关系,过了一经路市场就是二街地界,有人说再往东就是东门了,具体在哪说不清楚。打听几个人都说不准,有的说在小梁庄,有的说在三官庙附近有一段不太长的土台子,东门就在土台子上,说在现在的四中和钢圈厂附近,其说不一。我和几个人一起去四中和钢圈厂做了现场勘查,这两个地方没有任何遗迹,而且和我心中想象的土城走势不符。倒是三官庙附近有一段不太长的土台子,引起我的关注,查一查这个土台子的前世。走访了几位岁数在80往上的老人,又查了几份资料,问题又出来了,即三官庙在运河南岸,而城墙在运河北岸,这一段土台子是否与土城有关系还需仔细调研。有上岁数的老人告诉我说,他家附近有东门内大街及东门外大街两条街,然后描述这一区域的景象,它大概就在现在的清水家园内,我们终于找到东门了,具体位置大概就在现在的清水家园大圆盘或南或北一点。
杨柳青土城墙大致轮廓是从北门向东沿着新华道内侧至大寺胡同与新华道交口处,此处有一杨柳青最高的土台子,大约离地面2米余。越过大寺胡同再向东顺着五街的发廊一条街再向东至一经路,再跨过一经路,向东南方向,止于一街的三官庙大街北岸,与运河相接。
从北门向西顺后大道,在药王庙大街北口向西南穿进,跨过药王庙大街进十一街文明大楼后的建华一条胡同,向西望去路南突兀高出地面1.5米的土台子,延绵向西而去。据在此居住老户孙玉坤介绍,他小时候路面是土路,道南像是一堵土墙,足有2米高,在孙玉坤指点下,我们顺着他童年时代的记忆,穿越这条土城墙遗址。
这条小马路沿着土墙一直向西,至赵家大场,土墙被平安大道斩断,我们比较平安大道两边的民居的房碱,它们略高于地面。孙玉坤指着对面的民居房屋土台告诉我,说他小时候上学就是爬过这儿的高坡。我回过头再望来时的土墙与他说的高坡正好合拢,我们爬上去,穿过一段土路,下了高坡站在了胜利路上,发现路东像一堵高墙,民居就在高墙的上方,我们顺着高墙往南走,越走高墙越矮,一直到建设路一条胡同高墙变成民居房屋地基,它的斜对面就是现在的杨柳青第二小学校,这里找不到土墙的遗迹。再往西南走就是十四街香塔老会现在的活动会所,即十四街老机井(老机房已拆除,旧道路被御河墅小区占据)北面的尊美道,在它们的交界处三角地带,老人指给我说,就是西门位置,土城并没有结束,它折向南从御河墅园中的西部穿过,一直延到运河北岸。
种植树木位置约是西门旧址
老人所站位置
旧西门示意图
据老人讲,杨柳青土城墙遗留下来的唯一一段旧墙体,是与大寺胡同相交汇的后大道东北角处,即大众食堂后身的大土坡。从大寺胡同一面看,土台长约30余米,从其南端向北走越走越高,至15米处到达最高点,这是一大平台,上面一个大院子居住着人家,然后是6、7米的大斜坡走道,它背面在杨柳青影剧院后院内,一堵青砖高墙与土台隔开,土城墙的土台子呈上窄下宽正梯字型,上宽度大约十余米,平面,靠外又砌两三米宽、高1.5米的土墙垛子,上方留有瞭望孔。
墙外有护城河,河面大约30余米宽,河中间竖有一排木桩子用铁链子系在一起,这些木桩子高大约1.9米,其作用是防止有人偷渡。解放后,在杨柳青后大道以北开辟一条新道路,取名新华路,这条路就是护城河旧址,是拆了土城墙填埋垫起来的。据刘彦生先生讲,杨柳青邮电局就是在土城墙地基上盖起来的。
作者:徐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