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寻根问祖思故乡
赶大营落户新疆的杨柳青人后裔从没有忘记自己的祖籍在天津杨柳青。到自己的故乡寻根问祖,成为几代人日思夜想的梦。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赶大营杨柳青人后裔踏上了返津寻根的路程。由于杨柳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旧宅破屋已经拆除,旧时的胡同里巷也没有了,呈现在面前的都是新的楼房小区,因此不少寻根问祖的杨柳青人后裔没能找到“家”。然而,看到了故乡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些远在新疆的杨柳青人后裔,心里仍旧非常激动。
距乌鲁木齐200多公里的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最重要的后勤基地。奇台是当时新疆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前来讨生活的小商小贩纷至沓来。由于人口迅速增加,因此一些有眼光的杨柳青人就开始在奇台落户,在县城周围辟地种菜。当年从杨柳青来的孟继斌到奇台后,见这里老乡很多,就留了下来,靠给人种菜为生。他的儿子孟广钧,时年已经是85岁的老人。他告诉记者说,他现在居住的地方叫菜园子村三村,是个典型的“杨柳青村”,全村500多口人约四分之一为杨柳青人后裔,余下的祖辈也多是天津一带人。父亲孟继斌临终前把他和弟弟叫到面前,嘱咐二人别忘了杨柳青的根,有机会一定代他回趟老家,为祖上烧点儿纸钱。孟继斌当时留下了家谱中辈分排行的字,孟广钧至今背诵如流:“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根在杨柳青,排辈有十字。”哥儿俩教儿女背诵,也教孙子孙女熟记,如今已经传到曾孙子辈。几十年过去了,老哥儿俩一直惦念着故乡。弟弟时年也已经快80岁了,几年前非要回杨柳青寻根,儿女们拦都拦不住,只好陪他回了趟老家。还真找到了生活在杨柳青的亲人,圆了老哥儿俩几十年的梦。父亲赶大营时用过的桑木扁担,弟弟也精心保存了几十年。十分遗憾的是,前几天扁担被儿女们弄断并处理掉了,老人伤心得好几天没吃饭。
从杨柳青赶大营来新疆的孙玉峰在奇台县开了一个药铺,专门卖天津同仁堂的药。他死后将药铺传给了儿子,后来又传给了孙子。几代人没有间断与老家的联系。孙玉峰曾留下一个遗嘱:无论世上出现什么变动,每10年至少要回杨柳青一次。
杨柳青石家大院在新疆的一支也是赶大营来的,并在当地商界影响很大。石家大院的后裔石丽莹女士是新疆大学的教授,其祖父被军阀盛世才杀害,父亲在新疆解放前被国民党毒害致死。石丽莹从小就知道自己是杨柳青人,就想替几代人来圆寻根故里的梦。1996年,她退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返回故乡杨柳青寻根。她成为在新疆的杨柳青石姓家族百年之后访问故里的第一人。2000年,她又踏上了回老家杨柳青的旅途。几天前,《今晚报》记者采访她时,石教授表示近日还要到杨柳青看看。
在乌鲁木齐工作的高佩玉,时年50岁,是杨柳青赶大营的第四代后裔。祖辈早已离开人世,他对老家的情况不太清楚。只知道曾祖父高佛海从杨柳青赶大营来到新疆,小时候听父亲讲:“咱家的根在杨柳青!”父亲故去了几十年,高佩玉回老家寻根问祖的愿望越来越强,终于在2000年回到了杨柳青。父亲让他牢记的里巷不见了,让他记住的老宅特征也没有了。他找遍了杨柳青镇,人们说要找的里巷早就拆了,现在已经变成了成片的楼房。高佩玉没有找到老宅,也没有找到留在老家的亲属。于是在路边烧了一些纸钱,祭扫祖先后匆匆地返回了新疆。他说:“我在杨柳青没有找到亲属和老宅,心里总是感觉有些遗憾。但终归代表我的祖辈几代人回趟老家寻根问祖,心里又踏实多了。我终于实现了寻根问祖的梦。这是对我祖辈,也是对我自己一个很好的交代。”
赶大营作为历史的一页已经翻过了它的辉煌,杨柳青人后裔的寻根热潮正方兴未艾,赶大营的杨柳青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则还有待我们深入挖掘。
(2002年10月3日《今晚报》第14版“今晚特稿”)
作者:赵宝起 王振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