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杨柳青人赶大营,促使“百艺进疆”,对于我国西北边疆的开发以及新疆的发展繁荣影响深远。这在新疆当地的史料文献中多可稽考。早在光绪年间,新疆建省后着手编修的第一部官修通志《新疆图志》中,对赶大营的事迹就多有记载。
《新疆图志》成书于宣统三年(1911),全书共116卷,卷帙浩繁,包罗万象,为研究清末新疆提供了重要参考。此书由曾任新疆布政使的王树楠主持修纂。王氏热衷地方文献,在《新疆志稿序》中写道:“丙午之岁,余奉命来藩新疆,慨然念先朝沐栉之劳,文治武功,历时愈远,益湮没坠失,无可征信。乃召集二三博雅同志之士,分纂《新疆图志》,收亡补遗,勒为一书。”
据《新疆图志》纂校衔名所载,在这所谓“二三博雅同志之士”中,有一位杨柳青人,乃时任新疆提学使的杜彤。杜彤生于杨柳青,求学于青镇崇文书院,光绪壬辰(1892)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在青镇历史上赫赫有名。《新疆图志》与杨柳青的缘分,除上述之外,更有关于赶大营的记载。
《新疆图志》现存两个版本,即官书局本和1923年由天津博爱印刷局印行的东方学会重校正增补本。笔者依后者,在卷二十九实业的《商篇》中,查找到对赶大营记述:“当同、光之初,西师再出,湘军屯营哈密。其时,四郊多垒,转运艰屯。惟天津商人,首蒙霜露,冒锋镝,随大军而西。军中资粮,充积俘获所得,姿为汰奢不屑,屑较锱铢。故津人之行贾者,征贱居贵,多用此起其家。一时,其乡之人,相顾色动,闻风靡从,谓之曰‘赶大营’。”
杨柳青人赶大营发端于光绪年间。光绪元年(1875),陕甘总督加授钦差大臣左宗棠授命收复新疆,杨柳青百姓多以货郎担追随大军,生意糊口,一路迁徙,终至漠北。《新疆图志》对这一路艰辛描写道:“当是时,馈饷千里,转谷百万,师行所至,则有随行商人,奔走其后,军中牛酒之犒,筐篚之颁,声色百伎之娱乐,一切取供于商。无行赍(jī)居送之烦,国不耗而镶足,民不劳而军赡。”收复新疆后,杨柳青的大营客们也改行商为坐商,日渐形成规模。“及全疆肃清,当事者移民实边之意,招徕商旅,以蕃以殖。迄今二十余年,而商务日兴,燕晋湘鄂豫蜀秦陇共分八帮,一帮之中,自为商联,联各有董,不相关属。燕商中亦分为二联,燕之西南为顺天、保定,谓之京联(武清县人居多)。其东南为天津、河间,谓之京联(津属杨柳青人居多)。津人植基最先,故根本深固,分枝遍南北疆。”(笔者按,引文中第二处“京联”疑为“津联”。)
赶大营是杨柳青人在新疆书写的商贸奇迹。我们今天对赶大营的研究,也应从津门与新疆两地域入手,通过两地史料的比较与对照,更全面地了解赶大营这一历史壮举。
作者:方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