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方志业务 > 档案编研

档案编研

董仲舒与劝善文
2019年07月05日 作者:信息科

        日前,跟随本区“大运河文化”记者采访团南下山东省德州市进行采访、考察活动。9月19日,与德州市同仁们进行学术交流和座谈完毕后,“大运河文化”记者采访团一行数人,在德州市文广新局同仁陪同之下,首先来到该市的董子读书台进行拜谒、参访。董子读书台始建于隋代,民国时期毁于战乱。德州市为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事业,投资5亿元,于2007年9月开始复建董子读书台。新建成的董子文化园景区总占地743亩,其中包括主体建筑董子读书台,附属建筑群有仲舒纪念馆、儒家文化代表人物雕像群、德州地域文化广场等。董子读书台严格按照汉代建筑风格进行设计,读书台南北跨越80余米,从台基到屋脊高24.8米,其中台基高13米,大殿高11.8米,梁架结构采用秦汉时期的“四阿殿顶”。采用高台建筑是西汉时期典型的建筑制度。自东汉时期这种高大的宫殿高台建筑逐步减少。至魏晋时期基本绝迹。该大殿前是“正谊明道”牌坊,整个读书台分前后两个大殿,主体仍为四阿殿顶。并建有石牌坊、角亭、回廊、碑亭等附属建筑。这组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建有高大无比的仿汉代石阙,石阙是唯汉代仅有的一种装饰建筑。大殿南侧,东西两角设有“规亭”“矩亭”,典出董子语录“不修规矩,无以成方圆”。参观 董子读书台使我们仿佛重新置身于两千余年的西汉时期。

        董仲舒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他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尊称为董子。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时期,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被汉武帝采纳,是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思想理论的奠基人。他的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为了适应汉代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巩固统治制度,所以地主阶级要求有一套统治农民的精神武器,因此便产生了董仲舒思想哲学体系。他的全部思想体系,基本上是孔孟以来儒家学说的一贯精神,是以“三纲五常”为其理论核心,“三纲五常”理论就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代代相承的最根本的基础理论之一。董仲舒为适应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和皇帝的现实地位,以及封建专制政府政权分配现实情况,他确认有一个最高的神,即上帝在主宰宇宙的一切,一切现实客观世界的东西,不止都要受神的意志支配,而且都是神身的各个部位的显现。皇帝是神的亲子, 是神派来统治人的世界的,是人的首脑的显现。其他三公、九卿、元士……则是神的耳、鼻、口、目、手、足等各部位的显现,是派来协助皇帝的。各种自然现象,都是神的意志表现,是神对他儿子的指示,对人类所表示的赏罚。这样,他把孔孟的儒学,尤其是孔子的学说,又降低为普通的神学。

       另一方面,为适应当时中间阶层的地位,特别是地主与农民两个敌对阶级的情况,他又创造出“性三品论”,认为人类的本性大率可分为“三品”:主张有不教而善的“圣人之性”;可教而善的“中民之性”;教而不善的“斗筲之性”他从神学唯心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人性是由天施于人的阴阳搭配而成,这使人的秉性资质才具有上品圣人、中品中民、下品斗筲等品级的不同。这就是董仲舒最具有鲜明特色的地主阶级观点,他的一整套哲学思想,不只受到当时封建统治集团的喝彩,封其为“汉代孔子”,而且其基本理论基础,实际上支配着整个封建社会的地主哲学思想,为维护封建统治帝王绝对统治服务。

        董仲舒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他以“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宣称:帝王授命于天,是秉承天意统治天下的,因此成为“天子”。 “天人感应” 的理论大致形成于战国时期。董仲舒不仅继承了天人感应神秘主义内容,而且对其进行了全面改造,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董仲舒的理论强调天人同类,人副天数。其理论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这样,根据同类相应的道理,天人是可以相互感应的。

        杨柳青博物馆馆藏一批以道教《文昌帝君阴鸷文》为题材的杨柳青年画。《文昌帝君阴鸷文》是道教劝善文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核心理论与儒教宣扬 的“仁”、“礼”及佛教的“空”、“业”是相辅相成的。为了进一步加深对道教劝善文的研究工作,我曾在1998年夏,到北京白云观进谒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张继禹道长强调道教劝善文首先脱胎于董仲舒“天人感应”神学理论,“天人感应”理论认为:天人想通,天能干预人间凡事,人的言行也能感应上天。道教劝善文从问世到成熟有着一个漫长的过程。《文昌帝君阴騭文》通过历史上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劝诫世人,若要将幻想变为现实,平时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逐步积累,使之成为现实。迟早要感动天庭的,如先秦楚国孙叔敖、西汉于公、东汉王烈、西晋张亚子、唐代郭元振、后周窦禹钧,北宋宋祁、宋庠(郊)兄弟、北宋范仲淹等等。这些人虽然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事迹,然而他们的普通作为却感动了天庭,终于获得了善果,甚至于成为世世代代效仿的榜样,一直流传至今。尤其是“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之中 的窦禹钧,封妻荫子,终的善果。1992年版天津市《蓟县志·人物》为窦禹钧及子窦子仪立传。经过不懈潜心研究,我曾在1999年第五期《中国道教》刊物上面发表对《劝善文》研究的学术文章。

        历代的封建统治阶层为了褒扬董仲舒对儒学的传承,按《元史》记载: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以董仲舒从祀孔庙,位七十以下”,成为先儒之一。春秋两祭。可是, 1974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董仲舒却蒙受不白之冤,成为仅次于孔孟之后的第三号抨击、批判对象,最大罪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言论被莫须有的扣上所谓“反动言论”的大帽子。改革开放之后,尊孔活动悄然恢复,洗刷掉强加给董仲舒的所谓罪名。董仲舒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并且受到景慕和尊敬。

(关于鬲津河,清光绪版《重修天津府志》记载:“鬲津故城在今陵县西。陵县,唐安德也”。又“德州西南有鬲津河,东经吴桥、宁津、德平、乐陵、庆云诸县界,至海丰大沽口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