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从新疆喀什市经半小时车程,《今晚报》“赶大营寻踪”采访组到达了疏勒县城所在地疏勒镇。光绪三年(1877)十一月,刘锦棠部清军攻克喀什噶尔(今喀什)、和阗(今和田),南疆八城全部收复,阿古柏分裂割据势力的残余被彻底肃清。“赶大营”的杨柳青人也随之来到喀什等地,落脚经商。
记者来到喀什后,受到在这里工作的天津援疆干部热情接待。在喀什市委副书记、原天津市和平区新闻中心主任赵滨,喀什市副市长、原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副镇长祁百军等人的帮助下,记者2002年10月10日下午来到紧邻疏勒镇的疏勒县巴仁乡,采访了定居在此的赶大营杨柳青人后裔吴瑞麟老人。
吴瑞麟今年76岁,父亲叫吴兆荣,原住杨柳青镇白衣庙胡同。1920年前后,吴兆荣赶大营来到新疆古城(今奇台),靠种菜谋生。不久,吴兆荣返乡完婚,之后再次回到奇台。1926年,吴兆荣接妻子到新疆,途经六盘山时,吴瑞麟出生。吴瑞麟的舅父在南疆的阿克苏开杂货铺,于是分出一部分货物给吴兆荣,让他到喀什开分店售卖,全家遂迁至喀什。后因时局不稳,又迁至喀什附近的疏勒县城(今疏勒镇),吴兆荣靠卖瓜子、花生等干货养家糊口。据吴瑞麟介绍,刘锦棠收复喀什后,所率清军士兵因年老体弱,很多人不愿再回故土,于是刘锦棠就将今疏勒县境内的大批良田分配给他们垦殖,编为“八屯”。疏勒县城也因此聚居了大批汉人,被称为“汉城”。
吴瑞麟回忆说,受地理环境和交通等因素影响,喀什商业明显不如北疆诸城繁华。但因这里生意好做,来此开设店铺的杨柳青人仍有近百家,除卖杂货外,还经营照相、拔牙、当铺等生意,主要集中在今库木德尔瓦斯街一带。吴瑞麟说,1933年前后,喀什的杨柳青人多数和他家一样,关门闭户逃到疏勒县城避难。当时这座“汉城”的北街一带,集中了约20家杨柳青人开设的小店铺,除了有名的复昌隆与德兴和之外,这些店铺大都不亮牌匾,经营上也不事张扬,多为小本生意,养家糊口而已。但大批杨柳青人的迁入,仍令“汉城”的商业繁荣持续了很长时期。
谈到自己的经历,吴瑞麟告诉记者,他在疏勒县读完小学,之后到乌鲁木齐念中学,最后又进入银行学校学财会,1944年毕业,被分配到新疆商业银行喀什分行工作。1950年,吴瑞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2年因父母年老,申请转业到疏勒县城区公社(今巴仁乡)工作,1986年退休后,遂在巴仁乡定居。吴瑞麟说,他的历史很普通,没干过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活得很充实。老人对杨柳青的历史掌故等非常了解,说起来头头是道。他说没回过杨柳青老家,这是他惟一未了的心愿。(《今晚报》2002年10月11日晨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专电)
(2002年10月11日《今晚报》第2版“时事”)
作者:赵宝起 王振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