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

赶大营的实地调查
2024年11月13日 作者:信息科

        在关于赶大营的资料中,官员、记者和文人的介绍比比皆是,只是缺少实地调查。

        几年前,笔者在搜集资料时,在天津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蓦然发现一本日文的《在新疆的杨柳青商人》(《新疆省ニ於ケル杨柳青商人》)。经查询,该书在日本和中国各地的图书馆、档案馆中竟然都没有收藏,可谓孤本。

        它是铅字油印本,封面有“秘”字红印,昭和十八年(1943)9月19日印,左下侧印“满铁华北经济调查部”,全书116页。该书前言中注明调查者为奥村荣和山本斌,执笔者为奥村荣,调查时间是1943年6月至8月,三次实地调查。从现在掌握的档案资料判断,这是唯一一份关于杨柳青人赶大营的调查,弥足珍贵。

        关于调查者奥村荣,无从查考,山本斌则是日本满铁调查部的资深调查员,写过中国华北水利和民族问题的文章,在1941年对顺义县沙井村和河北省寺北柴村的调查中熟练地使用中文,经常不用翻译;日本投降后在东京经营一家书店,并撰写《中国的民间传承》一书,介绍中国的民间信仰。

        《在新疆的杨柳青商人》是“满铁”主持的经济调查,该书言道:“自清末以来,杨柳青商人便是连接新疆与中国内陆的桥梁,对抵挡英、俄两国的经济势力侵入新疆市场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他们富于进取,刻苦忍耐,克服自然和经济上的困难,从事杨柳青人的贸易。”七七事变后,这些贸易停止了,但他们与新疆至今仍有往来。调查者认为:“要注意他们的动向,要考虑是否能得到很好的利用......甚至还可以考虑是否可以直接将他们作为工作的对象”。就是说,日本的调查是站在侵略西北和新疆的立场上,妄图在中国扩张。

        该书分两大部分,第一、二章是在杨柳青的调查,后四章是分析研究新疆与外地的贸易、商会和商人资本、汉人商业的发展等。最为珍贵的是前两章,即杨柳青与新疆的关系和活动。他们翻检了杨柳青警察署保存的六千多本户籍,访问了当地的商会会长、富户、教师、镇公所官员,以及日本人等。他们认为,在缺乏账簿等具体资料的情况下,调查只能听取当事者的陈述:“在他们陈旧的记忆中,令其刻骨铭心的多是一些重要事项;此外,杨柳青人异口同声说起的事情,多半是一些著名或确切的,这是掌握其概况的捷径”。他们选取了30户与新疆有密切关系的户籍,记录了地址,全部家庭成员的姓名、出生年月、婚否、经营范围和他们何时到新疆等状况;列出了在新疆长年经商的15家杨柳青商人的姓名、商号和现在的经济状况。并且,调查了35户在新疆有所作为的杨柳青人,记述了他们的商号名称、资本状况、经理人、设立年月、总店和分号所在地、年贸易额和从业人数等。调查者还通过当事人的回忆,介绍和分析了杨柳青的商人实力,新疆与天津往来商品的种类、采购地、产地,以及买卖和汇款方式、贸易金额等。

        尽管他们是站在侵略者的角度进行的调查,且有些疏漏,如未访问大商家安家的后裔,有的回忆亦不尽准确,更没有账簿和档案的支撑,但这本调查记录仍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对研究“赶大营”的历史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利民